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684章 启发和颠覆(2)

际。”陈默的声音不高,瞬间成为会议室的中心,“用户体验是检验技术的唯一标准。关于alc的决策鲁棒性,还有bev感知落地难的问题,我最近看了一些前沿论文和开源项目,有点不成熟的想法,可以抛出来供大家探讨。”

“第一,关于感知。”陈默的指尖在桌面上虚点,仿佛在勾勒无形的蓝图,“bev是方向没错。

但传统基于摄像头和雷达点云生成bev特征图,再去做目标检测、分割的方法,对算力和实时性要求极高。

并且对非常规障碍物(比如掉落的轮胎、倒下的树、形状怪异的施工设施)的识别能力,存在理论瓶颈。

我在想,是否可以引入一种更‘直接’的表达方式——占用网络(occupancynetwork)。”

“占用网络?”李鹏飞下意识地重复了一句,这位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顶尖专家,镜片后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身体也不由自主地坐直了。

这个概念对他而言不算陌生,但从未在量产自动驾驶领域被认真讨论过。

它太新,也太“重”了。

“对,”陈默点头。

“它不关心前方障碍物是车、是人、是锥桶还是别的什么具体类别。

它只关心一个最本质的问题:车辆前方及周围的三维空间里,哪些体素(voxel)被占用了?

是刚性占用(如墙壁)还是柔性占用(如灌木丛)?

是可穿越的还是不可穿越的?”

他一边说,一边拿起桌上的白板笔,转身在旁边的白板上快速勾勒起来。

寥寥几笔,画出一个粗糙的车辆前方视角,然后打上密集的三维网格。

“输入多视角摄像头图像,甚至融合低线束激光雷达的稀疏点云,通过一个精心设计的3d卷积神经网络,直接输出一个稠密的三维占用栅格图。

每一个小格子(体素)都有一个概率值,表示它被占据的可能性。

同时,还可以预测每个被占据体素的运动状态(速度向量)。”

陈默的笔尖在网格上移动:

“这样,无论前方是一个标准车辆,还是一堆怪异的建筑垃圾,甚至是一团浓雾(如果能部分穿透),系统都能感知到‘有东西占着这个空间,可能会动’。

避障是最核心的需求,知道‘有东西’且‘它怎么动’,往往比精确知道‘它是什么’更重要,尤其是在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