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764章 七大实验室(1)

“张宇昕的团队所做的,还远不止于摸排国内厂商。”徐平的叙述充满了对技术细节的尊重。

“他们还代表华兴,积极地参与了全球顶级的开源社区和组织,如linux基金会、apache基金会等。

他们把开源社区的运作规则、欧美巨头如何利用开源模式构建商业生态、国内厂商在国际开源社区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等问题,都摸得清清楚楚。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初步厘清了华兴未来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

我们华兴要做的操作系统,将重点聚焦于嵌入式操作系统(未来万物互联的基础)和服务器操作系统(云计算和企业级的基石),暂时不涉足挑战极大、生态壁垒极高的桌面操作系统领域。”

“从2010年年底到2011年年初,张宇昕密集地给我做了好几轮详细的汇报,最终给出了明确的决策建议:

基于华兴在linux领域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人才储备,操作系统业务应该从成熟的linux生态起步。

团队可以主要通过社会招聘和全球招募来自建,也可以考虑收购一些国内外的成熟团队,快速补齐能力。”

“2011年2月19日,这个耻辱的日子我记得很清楚。

那天我们华兴正式发布公告,宣布放弃对三叶系统的收购。

这意味着我们第二次尝试进军北美高端技术市场的努力,再次以失败告终。”

徐平的语气有些遗憾,但随着充满力量:

“此后,华兴内部开始进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战略调整和业务重组。

我们更加坚决地向消费者业务(cbg)和企业业务(ebg)转型,整合了所有的手机、终端设备、云计算和芯片业务。

而这一切转型的背后,最核心的支撑和底气,就是我们在技术上进行‘逃生计划’的坚定决心和投入!”

“2011年,华兴最引人注目、也最具深远影响的改革,就是在外界看来有些“神秘”的‘2012实验室’的成立。”

徐平的脸上露出了回忆的神情,带着一份自豪。

“2012实验室并不聚焦于当前的市场产品开发,而是专注于‘n+2’代技术的研发与储备。

n代表当前市场上的成熟技术,+2代表对未来两代技术的前沿性探索。

旨在为华兴未来十年的发展勾勒技术蓝图。

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