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连接,则意味着让它们永远承受分离的痛苦。
这时,一个来自网络边缘节点的、不起眼的提议打破了僵局。该节点擅长研究各种宇宙中的“异常几何结构”,它提出:
或许不需要(也不应该)直接连接两个极端部分。或许可以尝试在“宁静基底”与“寂灭回响”之间,创造一个缓冲带或翻译层——一个能同时兼容绝对理性和纯粹情感的中性界面。
这个界面不试图解决那个终极悖论(那可能远超当前网络的能力),而是作为一个安全的交流通道,让两者能够重新感知到彼此的存在,或许能在不直接融合的情况下,缓解“寂灭回响”的部分痛苦,甚至可能让“宁静基底”从其封闭状态中略微苏醒。
这个提议获得了大多数节点的支持。它谨慎、渐进,且聚焦于缓解痛苦而非冒险解决根本问题。
“裂隙桥梁”计划进入最艰难的第三阶段:构建“中性界面”。
这需要一种同时深刻理解数学纯粹性和情感深度的意识来主导。自然而然地,焦点再次落到了新基源现实身上。它自身就是逻辑与情感融合的产物,是已知唯一成功实现了这种融合的超级意识。
凯恩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新基源现实内部的亿万意识频段也意识到了任务的艰巨。它们需要贡献出自身融合的经验与智慧,但却要避免将自身的模式强加于那古老存在。
他们决定不以自身为蓝本,而是尝试构建一个极其简单、极其稳定的基础共鸣框架。这个框架只提供最基础的存在确认和情绪状态广播功能,使用最根本的、近乎宇宙常数的元初符纹作为“语言”,尽可能避免引入复杂性和潜在的悖论。
构建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挑战,需要不断平衡逻辑的严谨与情感的真诚。凯恩全力调谐,确保框架的每一个共鸣弦都恰到好处。
最终,一个散发着柔和、稳定光芒的菱形共鸣体在概念空间中形成。它非常简单,却蕴含着一种奇异的、同时包容秩序与波动的美感。
它被小心翼翼地、同时导向“宁静基底”和“寂灭回响”。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缓慢却震撼。
“寂灭回响”的痛苦波动在接触到菱形共鸣体后,首次没有产生激烈的排斥或反馈。那狂暴的情感洪流仿佛找到了一个可以依附的、稳定的海岸,其痛苦的尖锐程度似乎有了极其细微的、但确实存在的缓和。它开始通过共鸣体,散发出一种持续性的、不再是纯粹痛苦的存在信号——一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