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封面,“这样爸就像还在我身边,帮我记着每个街坊的竹器故事”。本里的纸是泛黄的稿纸,某页用蓝墨水写着“李奶奶:2024年7月修竹筛(症状:筛底3根竹篾松动,漏面粉;修复步骤:1.用细竹篾刨修新篾,粗细跟旧篾一致;2.按‘横竖交错’补编,每格加1根新篾;3.篮沿缠棉线加固,防磨;记她‘这筛用了12年,筛过的面粉做馒头,孙子最爱吃’——上次修完,她送了袋自己做的绿豆糕,说‘你爸当年编完竹器,就爱配粥吃’;老郑:2024年7月编竹摇篮(需求:楠竹料,篮底‘米字纹’,高30cm;尺寸:篮口直径50cm,篮底直径30cm;记老郑‘儿子下周满月,要跟我小时候的摇篮一样,编‘米字纹’,说‘竹摇篮透气,宝宝睡着不闷’;小孙:2024年8月做竹灯笼(细竹丝编骨架,糊红纸,高40cm;记小孙‘中秋要挂门口,像当年外婆家的灯笼,晚上亮起来暖’)”,每个需求旁都画着对应的竹器简笔画,连竹摇篮的“米字纹”都会画得清清楚楚。
竹器铺的老木柜,是1970年代的旧竹料储藏柜改的,刷了清漆,柜面贴满了街坊送的小纸条(“竹青,谢谢修的竹筛,筛面粉再也不漏了”“陈奶奶,我家宝宝的竹摇篮真稳,睡着不闹了”)。柜子分三层,每层都铺着淡米色棉布,是用父亲的旧擦竹布改的:
上层:放着父亲留下的竹器图纸与备用竹料,每样都用透明塑料袋装着,袋上写着日期和故事:有1965年爷爷竹躺椅的扶手图纸(父亲画的,标注“三股篾,每寸5扣”);有1983年母亲买菜竹篮的藤条(父亲写着“这藤条是云南产的,软韧,缠篮沿不磨手,多留了10米”);有1990年的竹器编制手册(父亲手写的增补页,记着“编‘米字纹’要先定中心点,再向四方编,每根竹篾要拉紧”);还有块1970年代的楠竹片(做竹灯笼骨架用的,父亲写着“这竹片薄而韧,编灯笼不变形,当年给街坊编了20个”)。
中层:放着制竹耗材和备用工具,分了小格:有不同粗细的竹篾(粗篾编骨架,中篾编主体,细篾编装饰)、藤条(云南产的,缠竹器边缘用)、磨石(磨竹刀用,1000目,“磨刀要顺刀刃,别逆磨,会卷刃”)、竹胶(粘竹器接口用,天然树脂做的,“粘完要晾半小时,才牢”)、剪刀(剪棉线和黄麻线用,“剪竹篾别用,会钝”),最底层压着张纸条,是父亲1985年写的“编竹要‘懂竹性、拉篾紧、缠线牢’,修竹要‘找旧痕、补新篾、保原样’——竹器是过日子用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