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番外卷(五十一)(2)

称药材。

陈子瑜在一家老照相馆前停下,橱窗里陈列着泛黄的照片,有上世纪的结婚照,也有孩童骑牛的黑白影像。

“老板,能拍张照吗?“她转头问谭越。

摄影师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头,让他们坐在老式藤椅上,背景是手绘的山水屏风。

快门按下的瞬间,谭越的手自然地搭在陈子瑜肩上,阳光从雕花窗棂漏进来,在他们脸上洒下细碎的光斑。

午后的阳光变得慵懒,谭越在街边买了两个西瓜,摊主用山泉水冰镇过,切开时红瓤黑籽,汁水顺着指缝流下来。

陈子瑜咬了口西瓜,指着远处的山峦:“攻略说后山有个古村落,要不要去看看?“

通往古村的是条青石板小径,两旁是高大的楠竹。

竹叶沙沙作响,阳光在地上织出晃动的光斑。

走了约莫二十分钟,眼前豁然开朗——几座吊脚楼隐在竹林间,屋前的梯田里,老农正牵着水牛犁地。

“有人吗?“陈子瑜敲了敲竹篱笆。

门里走出个穿蓝布衫的老太太,见是游客,笑着递来两把野山枣:“进来坐,喝杯老荫茶。“堂屋里,八仙桌上摆着竹编的工艺品,墙上挂着蓑衣和斗笠,火塘里的木炭还冒着青烟。

老太太说,村子叫“竹隐寨“,住着二十多户人家,年轻人大多去了城里,只剩下老人守着祖屋。

“这些竹子啊,是祖宗留下来的。“她抚摸着竹椅的扶手,“编竹篮、做竹器,够我们过日子。“

谭越和陈子瑜跟着老太太去后山砍竹子。

阳光透过竹叶,在他们身上投下斑驳的影子。

老太太教他们辨认老竹和新竹,刀砍在竹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竹子要选三年以上的,太嫩的容易裂。“她边说边示范编竹篮的手法,粗粝的手指在竹条间穿梭,很快就编出个精巧的篮底。

傍晚时分,他们回到镇上。

老街上的灯笼陆续亮起,卖凉粉的小贩摇着铜铃走过,空气中飘着腊肉的香气。

陈子瑜在一家土菜馆坐下,点了镇里的特色菜:烟熏腊排、凉拌折耳根、清炒野山笋。

“尝尝这个。“谭越给她夹了块腊排,“比昨天的吊锅更有嚼劲。“陈子瑜咬了一口,肉香混着烟熏味在舌尖散开。

窗外,夕阳把青石板路染成橘红色,几个孩童追逐着跑过,笑声在巷子里回荡。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