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了罗阳,但她再次通过这种过分的想象让罗阳和林雨战后重聚,生活在一起,想象之过与想象之功,如何来衡量这一切”
很显然,正如前主编王濛提出来的如何衡量作者的虚构式地赎罪,这同样也引起了剧烈的讨论,不单单是文学杂志上,还有文学圈外,学校文学社,热爱文学的青年读者们都在激烈地讨论着,交流着。
赎罪发表之后,迅速受到了国内各大文学选刊的密切关注和跟踪选载,可以说是一夜之间,全国各地的文学爱好者们在讨论林有成的这篇赎罪。
作品与争鸣、选刊、湘江文艺等文学期刊都有在第一时间转载
真的就是相当火热。
可以说,在这个八十年代文学即将结束的这一年,林有成的这篇赎罪真的就是让无数文学爱好者都相当疯狂。
林雨和罗阳的爱情是那般勇敢,跨越阶级,可以说是与你相爱时,我清白又勇敢,但是故事的结局又是那般残忍而现实,两个人都死在了战场。
这些文学青年们从未想过林有成的会有这样的,这样的爱情,这样的人性,这样的文学结构。
除了文学杂志,各种关于赎罪的观点都在疯狂地碰撞着!
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的余桦等人同样也在激烈地交流讨论着林有成的这部赎罪,很显然这部对他们的冲击也是相当大,一个个都震撼到不行。
“我必须要说,这是让我很心塞的书,那种心塞不是单纯的难过、遗憾,更是一种难以宣泄的情绪。”
程红心情就是依旧有些压抑,沉声说道:“读的我几度想哭,罗阳和林雨真的太惨了,而这一切却是十三岁的女孩的误会。有时候人真的会选择性的忽略或就是不承认自己曾经心中的嫉妒和恶意。怎么说呢,还是不是什么错误都可以原谅的,真的是一个很悲伤的故事。”
谢舒华听着程红的话,也连连点头,之前她在兴华胡同听说这个故事的时候就很期待,现在看完之后同样十分心痛,甚至不止一次流泪,从看到罗阳戴手铐时就一直哭一直哭,太悲伤了。
当然,谢舒华她也是真的佩服林有成,对林有成的文字着迷,在看到最后林雨与罗阳之间的爱情悲剧后,倍感震撼的但她内心却有不同的看法,说道:“虽然结局太过真实残酷,但同样也觉得结局好美,那种美也许是美好圆满的结局和冰冷残酷的现实撕裂的美,又也许是死亡本身所带有的美。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了。”
“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