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有警察的保护,还有李老师和周曼君的故事在鼓励我们。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旧楼的地下室里,和林砚、张磊、陈曦一起,打开了时间胶囊。里面有一叠签名,上面有李砚秋的名字,有周曼君的名字,还有很多陌生的名字。旁边还有一封“未来信”,是李老师写的:“亲爱的青雨学生,希望你们能记住,学校的根不是高楼大厦,是老师和学生的爱与坚持。”
醒来的时候,阳光照进了房间。我看着窗外的梧桐树,突然觉得,李老师没有失踪。她就在旧楼的每一片砖里,在每一片梧桐叶里,在我们的记忆里,一直守护着青雨中学的“根”。
校长在周一的教职工大会上,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要在旧楼的一楼筹建青雨中学校史馆,把1952年建校以来的历史资料、照片、实物都收集起来,包括李砚秋老师的实验报告、周曼君的笔记本,还有那把开时间胶囊的钥匙。
“青雨中学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校长在大会上说,“李砚秋老师和周曼君同学的故事,是我们学校最珍贵的财富。我们要把这些故事告诉每一个青雨学生,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坚持,什么是守护。”
消息传到我们班,大家都很激动。张磊第一个举手,说要帮忙整理地下室的旧资料;班里的文艺委员说要负责校史馆的布置,画一些关于旧楼的插画;还有几个同学说要去采访以前的老教师,收集更多关于李老师的故事。
林砚被校长任命为“校史馆学生筹备组”的组长,负责协调学生的工作。她每天放学后都会去旧楼,和老师们一起清理一楼的教室——那里将成为校史馆的展厅。旧教室里的旧桌椅被搬到了操场上,墙面被重新刷了白漆,窗户上的玻璃换了新的,阳光透过新玻璃照进来,照亮了教室里的灰尘,也照亮了我们的希望。
“你们看,这里可以放一个展台,”林砚拿着一张图纸,站在教室中间,对我们说,“放李老师的实验报告和周曼君的笔记本,旁边放一个紫外线灯,这样大家就能看到宣纸上的画了。”张磊在旁边点头:“我可以装一个感应灯,有人靠近展台,紫外线灯就会自动亮起来,这样更方便。”
我们还在旧楼里找到了很多以前的东西:1950年代的课桌椅、1960年代的校徽、1970年代的教科书,还有1980年代的录音机——是李老师当年用的,上面还贴着“美术室”的标签。文艺委员把这些东西擦干净,放在展台上,旁边配上文字说明,让每一件物品都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