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故事。
陈曦也来帮忙了,她带来了她妈妈周曼君画的梧桐树,还有李老师当年给周曼君的书信。“我妈妈说,李老师是她的榜样,”陈曦一边把画挂在墙上,一边说,“她希望更多的人能知道李老师的故事,知道坚持的意义。”
就在校史馆快要筹备好的时候,赵建国又出现了。这次他没有拦我们,而是去了校长办公室,和校长谈了很久。我们不知道他们谈了什么,只知道校长出来的时候,脸色很平静。“赵建国不会再来找我们麻烦了,”校长对我们说,“他已经退休了,儿子在国外,他想通了,觉得当年的做法是错的。他还捐了一笔钱,用来装修校史馆。”
我们都很惊讶,没想到赵***改变主意。后来校长告诉我们,赵建国在办公室里哭了,说他找了四十年,心里一直很愧疚,现在看到我们这么努力地守护历史,觉得自己当年太自私了。“他还说,要是李老师还在,他想跟她说声对不起。”校长说,声音里带着点感慨。
校史馆开馆的那天,来了很多人:以前的老教师、周曼君的家人,还有很多毕业的学长学姐。林砚站在展台前,给大家讲李老师和周曼君的故事,讲地下室里的符号,讲时间胶囊里的秘密。很多人听着听着就哭了,他们说,自己以前只知道旧楼的传说,不知道背后还有这么感人的故事。
我站在人群里,看着林砚的背影,突然觉得很骄傲。我们没有辜负李老师和周曼君的期望,把她们的故事变成了青雨中学的历史,让更多的人知道了“青雨的根”是什么。校史馆的墙上挂着一幅很大的照片,是1985年的青雨中学旧楼,照片上的梧桐树叶子金黄,李老师站在楼前,微笑着看向镜头。
“等2003年,我们一定要回来,”林砚走到我身边,看着照片说,“一起打开时间胶囊,看看李老师写的‘未来信’。”我点了点头,心里充满了期待。也许那时候,我们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在青雨中学的旧楼里,我们曾经一起探险,一起守护过一个四十年的秘密,一起为学校的“根”努力过。
那天下午,阳光很好,旧楼的砖红色墙面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温暖。校史馆里的人来来往往,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微笑和感动。我知道,从那天起,旧楼不再是“阴森的传说”,而是青雨中学的“历史博物馆”,是所有青雨人心里最珍贵的回忆。而李砚秋老师和周曼君同学的故事,会像旧楼后面的梧桐树一样,一年又一年,永远留在青雨中学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