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四百五十二章 核聚变和资源问题,扩充核-武库?失败证明成功!(3)

氚的制造方式也很特殊,需要利用中子去轰击锂元素来产生氚,那么就牵扯到一个资源问题。

地球表面上的锂矿资源是有限的。

大量消耗锂资源来制造氚,再进行能源的生产,对有限的锂资源是个挑战,显然谈不上什么清洁能源,甚至都可以归在‘挥霍资源’了。

很快。

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报道。

国内谈论的是项目本身,都很期待能够研究出核聚变装置,有些人还憧憬有了核聚变发电站以后,就可以顶替火力发电,让国内的电力能源变得更清洁。

同时,核聚变研究也是战略性的。

有了核聚变提供电力能源支持,再加上很多交通工具都变成了电力驱动,能源上就形成了闭环,国内再也不用依赖进口化石能源。

另外,很多人谈论的就是王浩了。

项目的总设计师就是王浩,也正是因为王浩负责项目,就有很多人开始期待起来。

这就是王浩的个人影响力。

“王浩大神做什么都能成功,过去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项目没有王浩,我一定不看好,但是王浩担任总设计师,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王浩大神一直在创造奇迹,希望这次也能够创造奇迹。”

“传奇人物负责项目,还担心什么?”

“”

与此同时,舆论上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

就像是一些记者的提问,即便项目进入了设计阶段,但设计和制造又需要多久呢?

设计,需要时间。

设计审核,需要时间。

立项制造,需要时间。

即便是完成了制造,装置再去实验、调试、完善,需要的时间就更加庞大了。

&n>很多研究工程类项目都是如此。

比如,国内的第一个航空发动机,立项、设计、制造加在一起也只有几年时间,但后续的调试、完善,花费了近十年时间,随后才能大规模生产并装配到战斗机上。

那么核聚变装置的制造调试完善需要多久?

航空发动机的研发,还是模彷了其他国家生产的发动机,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都用了这么久。

核聚变装置,可是完全自主探索,需要的时间肯定更长。

不过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后续调试完善不一定需要太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