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四百三十七章 狄相公的经略布局(3)

时也运也,找到了一个好的靠山,并且还是相交于微末之时,全程经历了靠山的崛起。

越是如此,越要将这份紧密的联系保持下去,在狄进初回河东,担任要职,身边缺少帮手的情况下,雷家更要竭尽全力地相助,容不得半分懈怠。

错过这一次,等到对方入两府了,哪还有他们卖力的机会?

所以寒暄过后,雷彪神色一正,主动改变了称呼:“狄相公容禀,雷某这里有一些关于转运使胡公的动向,胡公一心兴修水利,多为百姓所敬,只是如今战事一触即发,他却依旧行走各地,雷某着实担心啊!”

“哦?”

狄进眉头微动,正色道:“请讲!”

早在差遣正式确定前,他就开始提前了解如今河东的班子了。

这一任的河东转运使,叫胡令仪,是一位七十岁的老臣。

此人和陈尧佐有点像,都是擅长水利修建的能臣,陈尧佐在并州知州任上时,就几乎不坐镇州衙,而是带着一众人在汾水两岸考察,每每汾水暴涨,并州的百姓为之忧虑,陈尧佐就率众修筑堤防,又栽植柳树几万株,修造柳溪,如今安定的水利,都是仰赖他的功绩。

胡令仪也是如此,他之前任两淮都转运使,当时范仲淹征集四州民夫,四万余人开工筑堤,因恶劣天气和怪潮,刚筑的海堤就多处决口,民工冻死、饿死和累死一二百人,工程被迫停工,胡令仪经过实地考察,最终断定不是范仲淹的责任,力主继续修堤,才有了后来的捍海堰。

就在天圣八年初,胡令仪调任河东转运使,这位老者也不在并州闲着,直接巡视地方去了。

不得不说,七十岁高龄了,身体是真棒,怪不得后来活到近九十岁。

现在雷彪不仅早就查出胡令仪的位置和动向,还将他来到河东后的经历详细描述出来,尤其对于辽国的警惕和河东军备不足的担忧,显然是早有调查,做足了功课。

当然表面上不能说是打探官员的性情喜好,得以担心胡公的安危为由,堂堂正正地关心。

狄进仔细听着。

这些讲述很关键,能够进一步了解胡令仪的为人。

目前看来,这位转运使不是阻碍,以对方温和的性情,哪怕看不惯自己太年轻,也不会在转运之责上使绊子。

当然保险起见,狄进离开京师前,早就拜托范仲淹,给胡令仪去信一封,范仲淹欣然应允,现在那边应该也有沟通了。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