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9 唐朝的公主(4)

呢?

高履行道:380万户。

李治掐指一算:嗯,现在有380万户,贞观之治一共是23年,每年人口增长15万户,23年的增长人口数目就是360万户不对啊。难道贞观之治开始的时候,人口总数不过20万户?

高履行道:差不多。

李治又问:那大隋开皇年间有多少人口呢?

高履行道:870万户。

李治大惊:那隋唐改朝换代时,把全国人口几乎杀光了吗?

高履行沉默不言。

李治寻思了半天又问:那隋朝开皇时,生产的粮食有多少呢?

高履行道:当时的粮食,足够870万户吃50年。

李治大惊道:原来贞观之治,就是带着隋朝几十分之一的人口,狂吃人家50年的粮食

高履行心里话:这是你说的,我没有说。

关于这段对话,在资治通鉴中写得明明白白,即使我们把这段话打上八成的折扣,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隋唐之战,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恐怖到了极点——天底下的老百姓,几乎要被赶尽杀绝了,而大隋时代抓革命,促生产生产出来的粮食,却成了李世民贞观之治的经济基础。

退一万步说,就算贞观年间的人口并没有少到如此恐怖的程度,那也不到隋朝开皇年间的50%,这就意味着隋朝已经为唐朝准备了足足100年的粮食。

史家通过这段记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贞观之治”与李世民毫无关系,任何人当上皇帝,都会在如此稀少的人口基础之上,坐享“之治”带来的社会福利。

却说大唐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穿越河西走廊,一路西行。

历史上,玄奘西行求法明显带有“偷渡”的性质。他“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到河西一带时,就被当地官员拦下,并迫令东归。但玄奘坚定不移,之后昼伏夜行,绕过了戒备森严的玉门关和五座烽火台,又在沙漠中陷入断粮绝水的危机,历经九死一生,才到达西域。

唐代西域佛教盛行,敦煌文书中就有玄奘所作的题西天舍眼塔、题尼莲河七言、题半偈舍身山等描绘唐初西域佛迹的诗歌。唐朝人真是把写诗的天赋点满了,玄奘在艰难的旅程中也不忘赋诗打卡。

高昌国国君麴[qu]文泰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得知高僧玄奘到来,激动不已,命人将他专程护送到了高昌城(今新疆吐鲁番),还盛情邀请玄奘留在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