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年间唐太宗讨伐高句丽时,程名振随军出战,屡建战功,颇受唐太宗嘉许。唯独,同出窦建德麾下的苏定方,史书上只字未提。
对于这一奇怪现象,有学者指出,这可能跟唐朝文、武两班大臣的倾轧有关。
在灭**厥一战中,唐俭曾作为使者“诱饵”只身前往敌营,试图骗取颉利可汗的信任。当李靖准备出兵之际,唐俭还未得知唐军即将进攻的信息,仍卖力地为大唐与**厥友好往来尽心竭力。直到苏定方神兵天降,唐俭才如梦初醒,仅以身还。
可想而知,唐俭逃出生天后对李靖、苏定方等人的怨恨到底有多深。
于是,史料中便出现了御史大夫温彦博、尚书右仆射萧瑀等朝廷重臣弹劾李靖“军无纲纪,致令虏中奇宝,散于乱兵之手”的记载。
乍一看,这段文字是李靖、苏定方纵兵劫掠的“罪证”。实际上,“虏中奇宝”当指颉利可汗。匪首跑了,身为主要责任人的李靖只能“无所辩,顿首谢”,相当于默认了在这次战斗中,自己指挥上的严重错误。
但具备资深军旅阅历的唐太宗,又怎愿让这位“大唐战神”就此沉沦呢?关键时刻,唐太宗站出来为李靖解了围,称:“隋将史万岁破达头可汗,有功不赏,以罪致戮。朕则不然,当赦公之罪,录公之勋,加封李靖为左光禄大夫,赏赐绸缎千匹,增加食邑五百户。”
李靖安全了,苏定方只能倒霉。但问题终归是唐太宗自己弄出来的,苏定方背锅也不好一撸到底,唯有不升不降,才算对文官集团有所交代。
那时苏定方正值壮年,是一个将领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黄金时段。当其他将领奋战四方,为大唐帝国开疆拓土之时,身为一个武人,苏定方被强行按下“暂停键”,坐起了冷板凳。在平淡的日子中,荒废了25年时光。
好在,如旭日般冉冉升起的大唐帝国,征战四方之心尚未熄灭,被遗忘多时的苏定方终于迎来了出头之日。
为了拓展大唐疆域,李治除了提携年轻将领在军中建功立业,也在老将中物色尚能骑马作战者,帮带新人,完成军力传输。
此时看不惯苏定方的大唐初代文臣多已谢世,对苏定方苦大仇深的莒国公唐俭也卧病在床,苟延残喘,苏定方终于成为唐高宗李治眼中的“至宝”。
永徽六年(655年),被“雪藏”多年的苏定方,终得唐高宗召唤,与营州都督程名振共同讨伐高句丽。
虽然离开战场多时,年逾花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