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13 直臣刘仁轨(7)

筹谋平定高句丽。

他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留在熊津都督府善后数年之后,他又获得了从平高句丽的机会。直到总章三年(670)正月,年逾古稀的刘仁轨才获得朝廷特许回国述职。

唐朝上下向来十分看重军功,刘仁轨此番回国,摆脱了数十年怀才不遇的境遇。

看到白发苍苍的刘仁轨,唐高宗激动不已,不光热情地招呼他入阁拜相,还多次委派他改修国史、出镇吐蕃、留守长安。可此时的刘仁轨已然年老体衰,他多次向唐高宗请辞,得到的却是朝廷一而再、再而三的挽留。即便唐高宗最后同意了,过段时间还是将其返聘回朝。

有别于已经去世的李义府,刘仁轨身居高位却从不打击报复他人。

刘仁轨回朝任大司宪时,从前得罪过他的监察御史袁异式,正好官居詹事丞。在唐代,詹事丞官居六品,而大司宪则是原来的御史大夫,负责纠察百官。袁异式担心刘仁轨功成名就后会学着李义府的模样给自己小鞋穿。可他没想到,刘仁轨上任的第一天就专程找他喝酒,并向他保证,自己绝对不会做出此等事情。之后鉴于袁异式的才干,刘仁轨又将其荐升为户部郎中。

刘仁轨老而弥坚,但唐高宗却愈发病笃。

为了更好地处理政务,唐高宗很早就开始培养武皇后的理政能力。然而这位在先皇唐太宗年代就位居才人的武氏,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没有了往日贤妻良母的形象,反而经常临朝处理政务,一个政治女强人——武则天呼之欲出。唐高宗病笃,武则天则“借学术之名,行干政之实”,她专门找了一群儒生编撰了一部臣轨,里边全是教大臣们如何效忠君上的办法,以此来提高自己在朝堂上的舆论影响力。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唐高宗驾崩,遗命皇太子李显继承皇位,史称唐中宗。在此之前,武则天以躲避关中大旱之名,将病重的唐高宗从长安移出,全家迁往洛阳居住。

作为唐朝首都,长安即便没有君主坐镇,其行政的重要性依旧不容忽视,所以武则天出发前便将偌大的长安委托给刘仁轨打理。这也是武则天摆脱刘仁轨的宰相集团以及李唐宗室影响的重要举措。

此时刘仁轨已年过八旬。虽然他不忍坐视“女主当政”,但这个时候他已然明白,自己根本无法左右唐朝的政局更迭。

光宅元年(684)二月,唐中宗李显遭武则天废黜。继承李唐基业的是李显的八弟李旦。李旦上位为唐睿宗后,唐朝“政事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