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隋炀帝设进士科之后,没几年隋朝就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李唐王朝,唐承隋制,也用科举这种先进的方式选拔人才。
唐朝科举分设很多科别,其中最基本的科目是明经科与进士科。
明经科顾名思义,就是通晓经史,如礼记、周易这些经典,考生可以根据规则自选所考经典,但孝经和论语是必考内容。
进士科主要内容就是诗赋了,相比之下,明经容易得多,因为都是考书本上已有的知识,只要熟读并背诵就可以取得好成绩:而进士科就困难了,考诗词歌赋要看考生平时的积累以及天赋了。
唐朝的伟大,在于开放、包容和自信。但要没有诗歌,这种伟大,至少要打个五折。
请记住,是2000多个留名至今的诗人,托起这个值得膜拜的朝代。
没有哪一个朝代,像唐朝一样,留下这么多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诗篇。你能想到的任何古典意境、传统事物,以及人的所有情感,都被唐朝人写尽写绝了。
那一年的冬天,长安城里的文化人都在给一篇文章点赞。唐高宗命人取来一阅,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不禁连拍大腿:“千古绝唱,此乃天才!”越读越过瘾,唐高宗接着问道:“现在,王勃在何处?朕要召他入朝!”
底下人吞吞吐吐:“王勃,已落水而亡。”
这篇让皇帝痴迷不已的文章,叫滕王阁序,是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写的“命题作文”,结果一炮而红,红到现在。
以至于人们似乎忘记,他不仅作文一流,写诗也是一绝,排行“初唐四杰”之首。
但他写下滕王阁序的次年夏季,探望完父亲,返程渡海途中,遇上大风,不幸溺水,惊悸而死。
时年仅27岁。
唐诗的青春正在逐步绽放。比起英年早逝的王勃,我们对另一个诗人的记忆,更加短暂和绚烂。
这个叫张若虚的诗人,生平比他的名字还虚。他就像大唐诗坛的一场烟花表演,美呆了,之后,没有留下任何冗余信息,除了他的两首诗作。
我们只知道,他大概活跃在公元七世纪中期到八世纪前期,可能是扬州人,曾经出任过一个较为卑微的武职。
和他一起并称“吴中四士”的其他三人——贺知章、张旭、包融,留下的个人信息都比他丰富多彩。
但是,到头来我们记住的,不是诗人的虚名,而是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