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74 李存勖称帝(4)

唐的忠臣。老奴不惜残躯为大王奔走效劳三十余年,正是为了有朝一日大王能亲提劲旅扫平逆贼,恢复大唐社稷。如今河北方平,朱贼尚存,大王却违背初心登基称帝,天下之人将如何看待大王呢?”

李存勖辩解道:“我也不想这样做,怎奈众将不听,我也不能违背民心嘛!”

张承业说:“大王这样说是不对的。伪梁是唐、晋的大仇,也是天下的公敌。大王应该先荡平朱贼,然后访求大唐宗室后裔立为皇帝,如大唐宗室确实已经消磨殆尽,则大王称帝未迟。假如天下尚有唐之子孙,则谁又有资格取而代之呢?假如天下已经没有了大唐的子孙,则谁又能取代大王呢?这其中的道理,大王聪明圣智,不会不知道吧?老奴一介残躯,不过是为了大王千秋万代的基业着想罢了,请大王明鉴!”

李存勖道:“孤王也是受众人推举才答应此事。承业重疾染身,还需细细调理。”李存勖命人将张承业送回晋阳养病。张承业自知难以劝阻,于是大哭道:“诸侯们为了恢复唐朝浴血奋战,现在大王却自取帝位,这是欺骗老奴啊。”他返回晋阳后不久病故,享年七十七岁。

李存勖送走张承业不过三日,军士报称有五台山僧人求见,李存勖命他进来。这和尚法号智谭,他双手合掌说道:“阿弥陀佛,老衲从五台山掘得宝鼎一尊,特来献**岁。”说着令徒弟将宝鼎献上。李存勖走至宝鼎近前细看。宝鼎虽有泥土相嵌,但仍金光耀眼,宝气逼人,左右文武将官也被此鼎折服。

李存勖问道:“诸公可知此鼎何来?”

谋士冯道说:“此鼎乃上古宝鼎,传国之宝。上古大禹王治河划九州,以九州之青铜铸九鼎于荆山之下。华夏九州名山大川、福瑞奇景镌刻于九鼎之上。夏王视鼎为传国之宝。夏灭商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灭周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秦始皇一统六国,迁鼎于咸阳,国灭则鼎迁,九鼎历经战乱已湮没于世,今却出于圣地仙山,定于魏州中原。赖此祥瑞,必能定鼎中原。”

参军郭崇韬道:“为臣也曾听说楚庄王曾问鼎以成霸业,今得此祥瑞,乃帝命传承,臣请千岁顺应天命,制印称帝。”李嗣源、安休休、安金全、孟知祥、元行钦、高行周纷纷跪地请晋王李存勖设坛称帝。李存勖推让再三后,才定于四月称帝。

公元923年,后梁龙德三年四月,晋王李存勖在魏州城南高筑法坛供奉宝鼎。五台山主持智谭登坛做法,坛下金幡千顶列队两侧。李存勖在众人相拥之下祭天称帝。废前唐年号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