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索勋被杀,李弘愿、李弘定、李弘谏三兄弟拥立张淮鼎之子张承奉为节度使。
按照惯例,张承奉立即派出使者前往长安,向朝廷奏请节度使旌节。次年十月,唐朝派出使者至敦煌,授予张承奉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祭酒、监察御史、上柱国官职,但没有任命他为归义军节度使。
显然,唐昭宗对索勋印象不错,索勋被杀,唐昭宗持保留态度,他决定先给张承奉一些虚衔,观察张承奉的表现,再作打算。
唐朝的赐官,虽然未达到张承奉的预期,但也聊胜于无。张承奉欣然接受,并上表谢恩。
此时,对于张承奉来说,他最大的问题不是与朝廷的关系,而是与扶他上台的李氏兄弟表兄的关系。
李氏兄弟在张夫人的支持下拥立张承奉上台后,大权掌握在李氏兄弟手里,并以张夫人(此时应称之为“太夫人”)为精神领袖。
张太夫人立下定策拥立的大功后,并不直接执掌军中事务,而是身居幕后,垂帘听政,由他的几个儿子出面主持归义军日常工作,儿子们遇到疑难问题才来向太夫人请示,请她“见机取胜”。
参与杀死索勋政变的是李弘愿、李弘定、李弘谏三兄弟。张太夫人还有一个儿子,叫李弘益。大概是因年纪较小,李弘益未参与政变,但在李氏掌权的时期,李弘益也出任侍御史,成为归义军实权派人物之一。
在李氏兄弟中,核心人物是李弘愿和李弘谏。而李弘定一直担任瓜州刺史,主要负责瓜州军事防务,其人不在沙州敦煌,所以参与归义军幕府事务比较少。
李弘愿和李弘谏掌权时期,被敦煌人称为“长史”和“司马”。所谓长史、司马,其实就是一个管政、一个管兵,两人分别掌握文武大权的意思。可是长史、司马在唐朝是州一级的属官,李弘愿、李弘谏称长史、司马,有点纡尊降格的意思,李弘愿、李弘谏吸取索勋过于张扬而失败的教训,希望低调行事,掩盖独揽大权的事实。
李弘愿、李弘谏掌握实权,张承奉被架空,成为可有可无的傀儡。
公元893年,李氏兄弟大权在握,他们压抑不住自己的野心,直接派遣使节东去长安,向朝廷夸耀自己的功绩。同时,长史李弘愿直接请求朝廷授予他“归义军节度使”的头衔,并请求让他最小的弟弟沙州司马接任沙州刺史一职。
李弘愿赤裸裸的野心引起了朝廷的警惕。尽管皇帝不愿意看到张氏执政。但对于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