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785章 文学不死(终章)(2)

新芽,形式会变,但根一直扎在生活里呀!”

“哐当。”

就在此时,出神的朱菻一个不留神,倒水的暖水壶碰到了水杯,整个杯子落了下来,摔成碎片。

“咔!”

即便吕乐听得意犹未尽,但还是不得不终止拍摄,接着清了清嗓子,提醒了一句,“朱菻你看王志闻的眼神最好再深情些。”当然后半句话他不可直说,就是朱菻刚才看方言的眼神就够深情。

刘仪伟道:“方老师,待会儿能不能请你接着‘文学不死’的话题往下说?”

方言颔首:“当然可以,我觉得这也算是在回答第二个问题。”

“岩子这话说得不假,文学无论如何都不会消亡,只是衰退。”

石铁生说出了在场大多数人的看法。

“而这恰恰就是我们作家的责任和使命。”

铁甯道:“在坐的也不少和我是第一届文学讲习所的同学,想必大家都应该记得当初在开学时,岩子带着大家制作的那些横幅吧?”然后环顾四周,“重振华夏文学荣光,我辈义不容辞!”

“没错!”

“只要坚守华夏文学的作家在,只要坚持文学创作,文学就不可能亡了!”

方言的这番话,连同铁甯、石铁生、蒋紫龙等人的发言,统统被纳入到“什么是诗意”、“文学不死”的专题中,和明朝那些事一起出现在四月份最新一期的人民文学上。

一时之间,一股“明朝热”渐渐地兴起,甚至本就处于低谷的华夏文学也开始逆势反弹。

往后的几年里,在方言担任人民文学主编期间,人民文学相继发表了大明王朝、大秦之纵横、大秦之崛起、玫瑰门、活着、白鹿原等一系列长篇巨制,让沉寂许久的严肃文学再次爆发出新的热潮,也让整个文学界有了振兴的兆头,大有80年代初的盛况景象。

而如此为华夏文学复兴费尽心血的方言,终于在次贷危机爆发的2008年,以华夏作协兼文联的扛把子,以人文社总编辑的身份,“出乎意料”地获得了来自瑞典文学院的邀请函和祝贺信。

恭喜方言被评选为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也就在当年的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准时地在瑞典举办。

诺贝尔基金会董事会主席马库斯斯托屈发表讲话,讲台上铺着深蓝色地毯,背后是诺贝尔的铜像,墙上装饰着很多鲜花,现场气氛庄严肃穆,所有来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