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记忆)
这份档案成为她寻亲之旅的基础,虽然建立在记忆碎片上,却是她全部的希望所在。
第二步是全方位资源动用。
蓝溪开始利用一切可用的现代与传统手段展开搜寻。她意识到,单靠自己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如同大海捞针,必须借助专业平台和技术手段。
她首先注册了国内各大寻亲网站平台,仔细填写表格。在“失踪情况描述“一栏,她写道:“寻找弟弟小浩(可能的小名或昵称),约出生于2009-2011年间。疑似在北方某工业城市(可能与钢厂有关)的河边走失或发生意外。同时寻找自身身份线索,约2018年左右失忆被救。“
她上传了自己根据记忆绘制的场景草图,尽可能详细描述记忆中的环境特征。每个夜晚,她都会刷新这些平台,查看是否有匹配的寻人信息,但往往失望而归。
最科技化的尝试是dna检测。在研究了多家基因检测公司的服务后,她选择了国内最大的寻亲dna库,寄出了自己的检测样本。“生物学匹配可能很渺茫,但必须尝试,“她在笔记本上写道,“如果小浩也在寻找我,或者有亲戚在做同样的事情...“
同时,她开始网络悬赏。通过一个可信的律师朋友作为第三方中介,她在北方几个主要工业城市(鞍山、本溪、包头、唐山等)的本地论坛和历史信息平台上,发布了谨慎措辞的寻人启事:
“寻找多年前(约2017-2019年)在北方某工业城市河边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知情人。涉及一对姐弟,姐姐约15-17岁,身高160cm左右,体型偏瘦;弟弟约7-9岁,瘦弱,小名可能叫小浩。有任何相关记忆者请通过以下加密联系方式提供线索,重要信息将有酬谢。“
她特意使用了加密邮箱和中间人电话,既保护隐私,也避免遭遇虚假信息。
最传统的尝试是登报咨询。蓝溪联系了北方数家具有影响力的传统报纸(鞍山日报本溪晚报包头都市报等),付费刊登寻人广告。她特别选择了那些在中老年读者中仍有影响力的纸媒,目标群体是可能还记得陈年旧事的老居民。
“寻人启事:寻找关于2018年前后某钢厂附近河边意外事件的知情人。可能涉及一对李姓(或其他姓氏)姐弟。姐姐当时约16岁,身高160cm左右;弟弟约8岁,瘦弱,小名可能叫小浩。任何线索请联系...“广告旁边附了一张她根据记忆绘制的河边场景简图。
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