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三十七章新年的规划(3)

段距离,路也不好走。

他的脑子里,已经有了一副清晰的蓝图。

首先,是路。

等开春雪化了,第一件事,就是要把从村里到破庙的这条小路给修平整了。

不仅要平整,还要拓宽,至少要能走得下牛车。

只有路通了,才能把各种各样的建材运进来。

因为他的第二个计划,就是盖房子。

总不能让一大家子,七八口人,再加上四嫂肚子里即将出生的孩子,一直都挤在这破庙里头。

这里再怎么修葺,住久了不合适,也不方便。

他要盖一所青砖大瓦房,要有很多很多的房间,让每个嫂嫂和孩子都能有自己独立的空间。

要有一个宽敞的院子,种上菜,养上鸡鸭。

要有一个大大的堂屋,逢年过节,一家人能热热闹闹地坐在一起。

那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家。

而盖房子需要钱,修路需要人手,这一切的根本,还是在于土地的产出。

所以,第三个计划,也是最核心的计划,就是开荒。

开荒种地,对于这个时代的农户来说,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

只要家里还有点剩余的劳动力,每年都会去开垦一些新的荒地,为家里增加一点微薄的收入。

但宋青山经过旁敲侧击地了解,发现这个世界的开荒技术,实在是太落后了。

按照村里人的说法,头一年开出来的荒地,地太生,根本种不了粮食。

只能种一些豆子或者苜蓿之类的东西,算是养地。

同时,还要费尽力气,从村里的主水渠里,想办法开一条支流过来,把水引到新开的田里。

就这么折腾上两年,经过灌溉和养护,这块地才能勉强算是能种庄稼的薄田。

想要把它变成高产一些的水田,还得再精耕细作,养上至少三年。

五年!

整整五年时间,才能把一块荒地变成一块好田。

这效率,在宋青山看来,简直低得令人发指。

他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的关键。

这些人,根本不懂得如何去制造高效的肥料。

他们所谓的养地,无非就是靠着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固氮,或者把作物秸秆大豆之类的东西烧成灰当草木灰用。

这点肥力,对于贫瘠的荒地来说,简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