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442章 文曲星的风范(为JJM盟主加更)(11)

那种担心的神色,和羽婵、冰欣如出一辄。

杨沅语气一顿,声音便又温和了许多:“你不用担心,完颜亮是一个很特别的人。

只要我能号准他的脉,不管我在他面前如何反复横跳,他不但不会杀我,还会把我当成一个大宝贝呢。”

次日早朝,杨沅以临安府南厅通判的身份,上朝面君。

公开场合下,这是杨沅第三次见驾。

第一次,殿试奏对,杨沅以贡士身份,请雪岳飞之冤,定秦贼之罪。

第二次,金兵耀武于蔡州。杨沅以状元身份上书论国事,析金人动机,申“以礼相待、以武相制”的原则。

第三次,金军陈兵于两淮,又放出和谈消息,软硬兼施,欲逼大宋改变新君登基以来积极的对外政策,甚而做出更大让步。

杨沅则以临安府通判的身份第三次上书,请求代表大宋与金人谈判。

金殿之上,杨沅再一次重申了他坚持的“以礼相待、以武相制”的对外原则。

杨沅用一段简明扼要的话,对这八个字做了一番注解:

“大宋不挑战,不惧战。你要和,我应和。你要战,我便战。我要和平,所以备战。

我有一战之力,方能避免战争。若不修武力,一味求和,只能迎来强者的刀剑!”

杨沅这番话,也定下了他作为宋国使节出使金国的谈判基调。

最终,在只有副皇帝赵璩阁下一人投出反对票的情况下,官家做出了派遣杨沅出使金国的决定。

为此,赵瑗给杨沅加了“翰林学士衔”,作为此番赴金和谈的正使。

翰林学士是正三品。

宋国在和他国往来时,经常用类似的方式低官高配,迎送他国使节。

历史上,大宋就曾派遣一位五品的中书舍人,加了“翰林学士衔”,赴金国谈判两国疆界划分和确定两国皇帝名份问题。

大宋还曾派遣一位从六品上的吏部员外郎,加了“翰林学士衔”,代表大宋赴金国议和。

和这次一样,那两次重大谈判,一次是为了争取疆土,一次为了谈判议和。

而两次派出的使节,都是主战派官员,而非主和派官员。

原因很简单,是和是战的基调是出使之前就已经定下来的。

派出的使节只能努力在“和”的上下限之间,为己方争取一个更好的谈判结果。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