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是,那支三千人的铁浮屠,全军覆没。
当然,这其中也不排除有少数铁浮屠士兵解下了甲胄,轻装逃走了。
但是这支明显是金军主力之主力的铁浮屠,相当于被灭了番号。
而且这支三千人的铁浮屠,都是女真兵。
这件事,对金国士气的伤害是极大的。
不过,吴挺被救出来时,不但自己中了一箭,麾下死守的将士也不足一千八百人了,这一仗可谓是惨胜。
但,这却是淮东战场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战。
三千铁浮屠的全军覆没,让这几年来本已渐渐不再轻视宋军的金兵,士气更是低落到了极点。
金军的士气在消落,军心在动摇,悲观情绪开始悄然蔓延。
相应的,对于吴挺来说,也通过这一战,彻底树立起了他在淮东诸军的威望和地位。
吴挺能做出这样的事来,于他而言,倒是一点也不稀奇。
西军的作派一贯如此,你没有真正的本事,西军的那些骄兵悍将就不服你。
就算你是他们十分信服的主帅亲手扶持起来的子弟也不行。
所以,杨政在利州中路哪怕跟土皇帝一样,可儿子孙子不争气,他也毫无办法。
所以他最后只能捏着鼻子认下杨沅,这个或许八百年前真是一家的堂兄弟。
也正因此,吴璘在利州西路说一不二,也只能审时度势,培养最出息的儿子老五吴挺。
吴挺前边有四个兄长,确实扶不起来,吴璘也只能果断放弃。
杨沅在收到山阳大捷的消息不久,吴挺就亲自赶到宝应城来请罪了。
因为整个行险的计划,杨沅完全不知情。
照理说,吴挺既然不是突发奇想,不是临时确定的战术,那么杨沅就在前线,他应该事先请示杨沅,起码应该告知杨沅。
但他没有。
于吴挺而言,这是行险。
因为他以自己这个淮东主帅做诱饵。
或许他担心的,就是杨沅阻止他以这种行险的方式,迅速获得淮东诸军的认可。
不等他说完,杨沅就借用了一个伟人对另一个伟人说过的一句话:
“胜利者是不受审的,不能谴责胜利者。不过”
杨沅拍拍吴挺的肩膀:“以后,可不要这么干了,你是三军主帅!”
吴挺咧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