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九十八章 争锋相对(4)

“万岁”

忽的、原本已经站出四十余人的百名官员之中,再度站出了三十余人,最后只剩下了二十多位无党派的官员。

东林党官员纷纷同意改制,并且杨涟还持着笏板走上前道:

“万岁昔日太祖高皇帝曾规定京察三年一考,后改为十年一考,而弘治年间规定六年举行一次。”

“其中缘故、皆是因为洪武初期朝廷大部分官员皆是前朝遗留官员,这些官员胥吏贪赃枉法,因此需要三年一考。”

“之后太祖高皇帝依靠三年一考的京察清除天下贪官,才改为十年一考。”

“至弘治年间、孝宗敬皇帝认为天下贪官又起,因此将十年一考改为六年一考,极大扼制了贪官的滋生。”

“眼下、天下官员胥吏贪污者难以计数,数不胜数,淮北之地、因为官仓粮秣存储不足,导致粮价飞涨,百姓饿死者数十万计!”

“难道这样的天下、还不能修改京察法吗?”

“臣以为、主张不改京察者、当斩!”

杨涟还是那个刚直的倔老头,一开口就要人命的那种,甚至想到了淮北饥荒是因为地方官仓粮食不足导致的。

官仓为什么粮食不足?很简单、因为硕鼠横行,所以整顿吏治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制的时候。

听着杨涟的话、朱由检都恨不得给这倔老头鼓掌,但很快孙如游就站了出来:

“万岁、臣东阁大学士,孙如游”

“臣以为、杨都给事中所言,不过是捕风捉影罢了。”

“淮北官仓充足,入冬后饿死的,不过十几人罢了。”

“荒谬!”左光斗踏出一步,怒叱道:

“过往淮北者,所见淮北道路两侧伏尸数万,延绵百里,大饥之下、数百万百姓遭灾,邳州县更是卖出五十文一斤的高价粮食。”

“须知寻常百姓一岁不过积攒三四两银子,五十文一斤的粮食,百姓能吃几日?”

“没错!”御史袁化中也站了出来道:

“泰昌元年八月二十三日,饷司杨嗣昌曾奏言”

“淮北居民食尽草根树皮,甚或数家村舍,合门妇子,并命于豆箕菱秆。”

“此渡江后,灶户在抢食稻,饥民在抢漕粮,所在纷纭。”

“一入镇江,斗米百钱,渐至苏、松,增长至百三四十而犹未已,商船盼不到关米,店铺几于罢市,小民思图一逞为快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