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什么陷阱后,才叹气道:
“昔日弟弟说东林之中,不乏能臣干吏,吾当时还有些不愿相信。”
“眼下看来、他们之中确实有能臣干吏,只可惜这样的人在其内部却得不到重用,实属朝廷的憾事。”
“如果能和其他诸党一样,举荐的都是诸党的能臣,吾也不用”
后面的话朱由校没有说出来,只是又看了一眼解学龙的奏疏,随后将奏疏批红合上。
尽管他这么做,但他也知道,这份奏疏大概率会被内阁和六科、六部驳回的。
他继续向下看去,随后便看到了一份他不想看到的东西。
中极殿大学士刘一燝疏言:臣年老昏聩,难以处理朝中
这份奏疏是刘一燝的辞呈,而朱由校之所以不想看到,便是因为这已经是刘一燝自复辽一战结束后,上表的第十二道请辞奏疏了。
“看来他是真的想走了”朱由校无奈叹了一口气,只因为刘一燝毕竟是东林之中少有的能臣干吏。
且不说别的,单说这几年来,刘一燝没有特别针对朱由检和朱由校这件事情,就足以让朱由校对他不舍。
只是瞧着眼下的模样,显然刘一燝是看出了皇权和诸党文臣即将爆发矛盾,而他不想背叛自己身后的诸多同僚,又不想对抗皇权,因此在朱由检举荐了孙承宗入阁后,他才选择了默默的上辞表。
朱由校能理解刘一燝的难处,于是最后看了一眼奏疏内容后,他便叹气提笔,同意了刘一燝辞官回乡的奏疏。
对于朱由校来说,刘一燝走了,孙承宗入阁,以他和孙承宗的关系,想来孙承宗会延续刘一燝的那一套。
这么一来、东林的势力没有变大,而皇权也不会受到限制,可以说是两赢的举动。
只是在提笔同意后,朱由校脑中闪过了一丝灵感,随后嘴角勾勒起笑容,只是笑意有几分苦味。
“所以弟弟是早就知道了刘一燝会上表辞呈,所以才举荐的孙先生么”
事情一环扣一环,不得不说、朱由检的成长速度太快了,便是连朱由校都忍不住感叹。
遥想三年前,自家弟弟还只是一个提出“理想手段”的稚童,两年前还希望利用淮北大饥整顿官场,一年前徐鸿儒起义时却不再说什么,而如今,更是沉默寡言,默默出招了。
朱由检的官场手段愈发熟练,只是这样的熟练,让朱由校心底空落落的。
或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