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和王舜鼎二人虽然负责治理黄河,但实际上只负责黄河整体治理,以及地方如何修建堤坝上。
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徐光启和王舜鼎更像是设计师和监工,而各省府县才是工程队。
因此、在布政司贪腐的局面下,他们面对朱由检的询问并没有慌乱,而是老老实实说道:
“下官等人依照潘少保的“束水冲沙法”来治理黄河,并在黄河中下游的南直隶河道两岸修筑起了用于束水冲沙的近堤,防止洪水泛滥的遥堤,用于挡水攻沙的格堤,起到加固作用的月堤等合计一千二百三十四处堤坝。”
“眼下黄河中下游的南直隶河段,只需要在当初潘少保的长堤上重新修葺加固溢流坝,使得防洪排泄效率更高,就能造福了黄河中下游的两岸百姓,避免运河堵塞。”
王舜鼎一字一句的介绍、解释,让朱由检满意的点头,不过他还是对徐光启询问道:
“冲了下游的河沙,但如果禁不住上游,那黄河拥堵依旧是时间问题。”
“上游的治理,有没有老老实实按照孤的建议进行?”
徐光启主持黄河从西宁至洛阳河段的梳理工程,而早在工程开始前,朱由检就花几天的时间,写出了一份治黄河上游疏,并在交给朱由校的同时,发给了徐光启参考。
在奏疏中,朱由检强调了治理黄河需要注意的一些因素。
首先是气候因素、其次是土壤因素、最后是人为因素。
这些因素是他稍微能想起来的一些因素,都是他在地理课上记下的一些原因和解决办法。
气候和土壤的因素,朱由检没有说太多,因为他感觉即便说了,徐光启他们也解决不了,倒不如说说人为的因素。
就人为的因素来说,要治黄河,首要治理黄土高原,而黄土高原的落败,主要是因为气候,其次是因为人为,又或者两者占比都一样。
汉代以前,黄土高原还是一片森林,而从汉代开始,森林开始逐渐消失,到唐代时森林数量骤减,偌大的陕北成为了草地。
等到唐末,内迁的昭武九姓乱牧、滥牧,连草场也被破坏,加上气候开始从先秦的温暖期逐步变为低温期,没有了大批森林草地的黄土高原自然也就渐渐戈壁化、沙地化了。
当然、乱牧滥牧只能破坏草原,而树林的消失则是因为关中平原的势力需要冶铁,兴建土木房屋导致的。
当森林退化为灌木,饥饿的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