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三百四十五章 晚明科学家王徽(4)

熟练的纺织工,就能监督并使用它纺织出以往水力织布机三倍的纺织产量!”

毕懋康激动的说着,而朱由检只是一瞬间的高兴,表情就难看了起来。

蒸汽动力的纺织机和织布机自然好,能更释放更多的劳动力。

可问题是,眼下的大明还没有做好释放大量劳动力的准备。

如果贸然使用动力织布机,那固然可以让御马监制造更多棉布,但一个新的问题也来了。

眼下御马监南场近二十万纺织工人怎么办?

眼下纺织工人们所用的水力织布机,一天可以织布一匹,每年都有七千万匹的产量。

南场的曹化淳给朱由检写过一份手书,就是专门讲述南场织布产量和售出,以及市场问题的内容。

首先市场需求来说,纺织场主要是直接供应南场,再由南场供应天下皇店,而大明百姓保守估计是在一亿五千万人左右,一匹织布完整的用来制作一套衣服是可以制作三套。

也就是说,哪怕大明百姓人均每年购买三套衣服,也不过能消耗一亿五千万匹布罢了。

南场的布匹,实际上有九成都在国内销售,只有一成是运往旧港,销售给奥斯曼、波斯、欧洲各国商人。

在眼下人力已经充足的时候,产能是过去织布机三倍效率的动力纺织机出现,会引起什么?

哪怕皇店垄断了整个大明的布匹生意,也依旧需要裁撤三分之一的纺织工,并且会让大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发生转变。

本来水力纺织机的效率就是其他大明百姓通用纺织机的五倍,一旦推广动力纺织机,那么失业的纺织工,或许会有上百万人。

因为市面上的布匹够多了,三百文的一匹布已经足够便宜,如果皇店为了留住纺织工而降价,那就是逼着所有人跟着降价。

百姓是获利了,但这百万纺织工和各大纺织厂也会见长期的持久战中被消耗,最后退场。

那时候,朱由检必须想出一个让百万纺织工有去处的办法,不然他要面对的,就是后世英国工业革命时,纺织工人打砸纺织场的局面。

这就是大体量王朝的弊端,也是它的优点。

正如后世为什么不推行大农场经济,以及智能化工程。

这不是不想,而是不能这么做。

一旦推广,那大量低学历的工人只能回到家乡,面对自己的几分地。

“还是得尽快的开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