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三百五十六章 缺银子的大明经济(4)

北方合计修建五百余里。”

“工部共耗费二百三十七万六千余两银子,前后动工二百余万人”

当朱由检还在沉思时,在马车里汇总和大明诸省水泥道路建设的王承恩一边说,一边抱着厚厚的文册走了下来。

显然他没有听到刚才朱由检叫他,而朱由检闻言则是微微颔首。

他并没有小看大明百姓的基建能力,说白了连万里长城都能弄出来的民族,只要给钱给粮给物,弄出近四千里水泥路并不奇怪。

况且,眼下还有数百万人正在忍受旱情,只能靠着朝廷的粮票维持生活。

不过话说回来,这样的大基建能力,倒是让朱由检沉思了起来。

“似乎,可以减少粮票发放,尽量以工代赈,大旱结束后,或许能获得一个新大明。”

这么想着,朱由检便对王承恩询问道:

“今岁工部赈济百姓的数量是多少人?”

“大约四百万左右”王承恩想了想前些天工部递交来的奏疏数额,而朱由检闻言也转身与朱由校交谈道:

“哥哥,这水泥路如何,您也看到了,我在想,是否可以用三分‘粮赈,七分工赈’的方式来赈济百姓,同时让我大明都用上这水泥路。”

“弟弟是怎么想的?”朱由校很好奇,因为他记得自家弟弟说过,水泥制造过程粉尘太大,不想让百姓参与来着。

不过对此,朱由检却开口道:

“水泥主要是以石灰石和粘土为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后,在类似于烧石灰的立窑内煅烧成熟料,再经磨细制成水泥。”

“这个步骤里,粉尘较大的工作,完全可以交给囚犯们去做,而百姓可以参与开采石灰石和挖掘粘土,将调配和烧制,研磨留给囚犯来做。”

朱由检的话让朱由校点头,他想了想后回应道:

“这倒是也可以,不过成本却要提高一些了,而且就算如此,应该也提高不了多少产量吧?”

朱由检闻言望向了王承恩,而王承恩想了想后则是回答道:

“具体能提高多少,需要下面的人去试试,不过以之前场内原料充足时的速度来看,应该能提升最少两倍的产量。”

两倍的产量,这已经相当了不得了,尽管这只能提升大明在北方和南方的水泥场产量,而不能提升旧港的产量,但朱由检眼下要的就是南北方的产量。

先把大明原先的两京十三省给串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