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三百五十六章 缺银子的大明经济(6)

次承认自己“天资愚笨”,四周的骁骑卫将士都侧目看了一眼,后排马车的李定国和朱慈燃也皱着五官,表情不自然。

“那就劳烦哥哥了”朱由检看透了一切,带着一抹笑意返回马车上。

朱由校见状,也跟着返回马车,等他们都返回马车后,车队开始继续启动。

虽说腊月飞雪,但对于时速不超过二十公里的马车来说,想要打滑属实有些困难。

车队继续向前,每到一个驿站便换马前进,如此疾驰了四个多时辰后,从天亮到黄昏前,车队即将抵达天津县。

临近此地,水泥路的四周田地里开始出现一批批检查田埂的农夫。

尽管天启大旱,但这个时代的北直隶人口不足后世的十分之一,并且经过朱由检的几次迁移,北直隶的人口更是下跌到了八百五十余万,不足后世

朱由检依稀记得,他上次来天津时,还是天启二年的时候。

当时的天津只是卫,县城名字叫做北塘,人口不过十余万,其中大部分都是从事帮忙拉船的工作,每日二十文工钱。

北塘就近上百里都是一些淤泥沼泽,田地很少,朱由检还处理过天津卫设县,开垦四周田地的奏疏。

却不想六年过去,当初只有十几万人,只有出海打渔,帮忙拉船这两种营生的天津,眼下却发展到了四十几万人口,就近新添数十万亩耕地的规模。

让坐在车上,透过琉璃场制作的车窗看向天津,此刻的它建立起了城墙,规模宏大,不输于济南、邯郸、太原等北方重镇。

瞧着它的模样,还有曾经稀少的耕地变多,朱由检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

“眼下天津的百姓以什么为生?”

朱由校也偷跑来过天津,自然发觉了天津的变化,毫不夸张的说,眼下的天津与之前判若两城,因此他才对王承恩开口询问。

马车宽大,他和朱由检都坐在主位,而王承恩坐在左首第一位,自然作揖回答道:

“天津的百姓,大多在盐场,船厂,以及化肥场工作营生,三场有帮工十八万九千余人,其中船厂占据十四万人。”

“国朝九大船厂,每年前前后后都吸纳船工百余万人”

“这么多人?又为何说前前后后?”朱由校闻言皱眉,而朱由检见状则是解释道:

“造船毕竟还得看原料,我朝船只原料,如北方三场的天津、旅顺、登莱三大船厂都是取自奴儿干和辽东地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