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三百九十三章 大明亚非经济圈(7)

似不多,却已经占据了大明眼下四十分之一的财政支出。

别忘了,这只是一个省,人口规模只是大明在册的十七分之一。

如果要推行全民教育,岂不是说,仅仅教育支出,大明每年就需要支出两千四百多万两银子?

且不提大明需不需要这么多读书人,单单这占据了朝廷近二分之一财政的支出,就让朱由校认为这政策不可能推广成功。

因此面对朱由检的想法,他提起朱笔同样写了数字。

二十

“弟弟别忘了,我朝两京十九省,北直隶只是其中的一,还有另外二十行省等着这个政策的推行。”

朱由校直勾勾的看着朱由检,而朱由检也带着笑意把朱笔放下:

“这我自然知道,但我也知道,只要这百万学子走出一百个可以进军备院的人才,那朝廷就不会亏。”

“另外,全民教育的支出高,也是为了推进户籍清查,耕地清查。”

“国朝眼下八万万七千万亩耕地,哪怕尽数十赋一,也能收到上万万石田赋。”

“这上万万石田赋折色后,国朝便有税银五千万两,从这五千万两里拿出一半来支持教育,有何不可?”

“可大旱过后,粮价下降,即便是上万万石田赋,折色税银也不过四千万两。”朱由校皱眉提出质疑。

他的质疑,朱由检能理解,但他清楚眼下大明的赋税新增在哪里。

盐酒茶矿,摊丁入亩,这一切都做完后,大明本土的赋税潜力,在不考虑金银库存的情况下,大概率是在五千万到六千万两之间。

在军饷、官员俸禄、基础教育等各项支出总计五千万两的情况下,除非大明其他什么都不做,不然财政很容易赤字,连修路都不可能。

但问题在于,大明不止有本土,还有海外。

交趾、小西洋、旧港、瀛洲这四地可以提供每年价值八百多万两的金银矿,还有两百多万两的税银,以及两千多万石米麦。

这些种种,折色下来后,大明海外可以入国帑近两千万两银子。

这才是朱由检改革的依仗,本土收入维持基本支出,海外收入用于其他额外支出。

这个模式下的大明,财政不比晚清同治年间差。

用四亿人的赋税来养最多一亿六千万人,大明养得起,而且科技会让大明的海外收入逐渐增加。

基础科学的普及会诞生人才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