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章

第三百九十五章 第一次工业革命(8)

十转,虽然超过了第三版蒸汽机,但还达不到第四版的要求。”

毕懋康说出了问题,紧接着有宽慰道:“这些问题,良甫都可以解决,只需要实验便可。”

“果真?”朱由检闻言看向了王徵,他没想到王徵的速度居然这么快。

“不敢欺骗殿下。”王徵作揖回应,并继续汇报道:

“第四版蒸汽机虽然还需要实验时间,但其搭载火车、轮船上的大概功率我们已经算出,大概如下”

王徵说着,便从袖中拿出了两张实验草稿,而朱由检接过后瞧着与比十九世纪末火车、轮船繁琐的设计图纸,只感叹大明不是没有人才,只是没有人重用他们,挖掘他们罢了。

“第四版蒸汽机车重三万斤,时速五十里,能牵引六万两千斤货物,十节车箱和两节煤炭,可乘二百人,加注一次水,托运两节煤车可以跑五十里地。”

“蒸汽机船的蒸汽机更重些,十万斤,九千料的船只装载蒸汽机后可以让船只时速达到五十里左右,每两千斤煤可以跑五十五里。”

“九千料船只可以装载八十万斤煤炭,四十万斤水,再运载一百八十万斤货物。”

“基本每艘船要留四成载重水和煤炭,基本装载一次,可以让船只对应的蒸汽机运作八到十六天,一口气跑五千里到一万里不等。”

“当然这是在河水里实验的结果,到了海上或许会打折扣,我们估计是效率会打八折。”

王徵有些谦虚的解释,而朱由检听后却十分精神:

“八折也足够了!”

朱由检算了算,军备院的时速是时辰,而非小时,因此火车和轮船速度换算后,基本是十五公里每小时。

这速度看似很慢,但已经达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晚期的效率。

布置八十个煤炭、水站,七天的时间就可以从京城运送物资抵达四千里外的嘉峪关,十二天就可以抵达尹犁河谷,十八天抵达中亚的撒马尔罕。

如果还要去更西的地方,那即便是前往一万三千多里外的莫斯科,也仅仅需要二十二天。

蒸汽机船就不用说了,从天津出发,十三天抵达广州,三十天抵达旧港,五十天抵达中美洲。

可以说,大明已经可以为第四版蒸汽机投入建设而做准备了,这也代表大明即将踏入工业革命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章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