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四百二十五章 帝位不稳(6)

百万石,官吏坊和五军都督府,兵马司,衙役司,官学司,御马监的开支是二千九百万石,迁移司目前需要一千万石。”

“算下来,今岁应该是积欠五百万两,岁入三千万石。”

说到这里,顾秉谦算了算帐:

“按照北直隶、陕西、山西粮价,朝廷出米麦平抑后,岁入的米麦折色应该为一千八百万两,因此全年结余一千三百万两。”

大旱对于农业国家的影响对比出来了,去年大明还负一千多万石米麦,今年就岁入三千万石。

米麦的流向朱由校不担心,因为北直隶,尤其是京城,本来就是吃米麦的大户,每年各地输送的米麦,除了运输九边,便是在京城卖出,平抑粮价。

按照今年的情况,算上从旧港、印度厮当、瀛洲流入的金银,大明实际上是结余了接近五千万两银子。

这样的结余让朱由校很受用,因为他的内帑今年也结余了二百多万两。

三大殿修葺结束后,朱由校就没有再找户部和御马监要过银子,因为他的内帑足够用。

不管是修燕山的大定宫还是房山的仲夏宫,他都是用自己的内帑,所以没有人说他。

当然,这是因为朱由检把多嘴的言官都给发配的缘故。

在朱由检看来,除非国家困难的时候,不然只要皇帝不动用国库,怎么用内帑是皇帝自己的事情。

至于后来上位的言官,基本都是燕山官员,而燕山官员对于皇帝怎么动用内帑也不怎么在意,除非国难的时候他们会上疏请皇帝发内帑,其他时候他们都是忙着纠察百官。

总之,眼下大明的政治环境让朱由校觉得很舒服,因此他想发表一下自己的感慨。

“吾”

“万岁,长春宫命人送来了奏疏”

朱由校还没开口说完一个字,刘若愚拿着几份奏疏走了进来。

过程中朱由校略有不满,但很快释然,因为他知道刘若愚这么紧张,必然是奏疏内容事关重大。

他接过奏疏,只是打开第一本,他的好心情就瞬间沉了下去。

戚金、秦邦屏、秦邦翰三人请求致仕,告老还乡,而自家弟弟批准了,并且授予三人侯爵。

授予侯爵这种事情,朱由校并不觉得有什么,因为这三人确实有功。

当年如果不是戚金,那江南拖欠的赋税根本收不上来,方从哲和孙如游可以拿着拖欠的赋税来一直威胁自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