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四百四十一章 心慈手软洪督师(2)

孙传庭有些不忍的看着工地上穿着破烂棉衣的工人,但他也知道,十文一日一人,已经是朝廷对山陕两省以工代赈能拿出的最好待遇了。

在工地做满一个月,赚到的工钱也足够买一百斤米,或者四百来斤番薯、马铃薯了。

虽说吃得差,但一人出来做工,也能勉强保证家中几口人不饿死。

“殿下也想给灾民涨工价,只是唉”

周肈摇了摇头,心里清楚朝廷以工代赈的压力有多大。

别的不说,仅仅山陕两省的以工代赈工程,每日仅工钱就需要两万多两银子,一年便是七百多万。

除了他们,还有其他各省的灾民,加起来朝廷每年得拿出上千万两来以工代赈。

这并不是说朝廷就有多大恩德,因为真说起来,以工代赈实际也是各取所需。

如果没有大灾,朝廷也不可能用得上这么廉价的工人。

只是如果没有大灾,朝廷也不可能一口气组织几百万人来搞基建。

虽说人多,工程完成的快,能大大缩短工期,但对于朝廷来说,这么做的财政压力也是很大的。

没有大灾,工部可以随便雇佣几万人,像晚清时期一样,一条铁路修个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三十几年都可以。

但是有了大灾,百姓的田地干裂,种不了地,大量的失业人口涌现。

朝廷不管他们,他们就没饭吃,没饭吃就得饿死,就得造反。

为了安置他们,朝廷只能发动大基建。

以工代赈,周肈和孙传庭在经略西北的时候也经常用,只是他不明白齐王殿下为什么那么急

“听说殿下准备对建虏用兵,准备一战定乾坤。”

“西南那边,听说府道也建设的差不多了,估计来年洪经略也要上疏准备收复三宣六慰了。”

“这一南一北,用兵加起来起码五十万人。”

“在征战的时候,地方还能保证以工代赈继续下去吗”

周肈的话很粗浅,孙传庭听后看向他:“你以为殿下做的太急了?”

“下官确实觉得有些”周肈犹豫着点头,但孙传庭却摇头道:

“可我以为,殿下做的并不急,甚至已经很缓和了。”

孙传庭的话让周肈不解,同样面对周肈不解的眼神,孙传庭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国朝眼下的兵马有多少,你清楚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