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四百九十章 百姓赖安(5)

至少在眼下大明即将转型为半农业、半工业的道路上,减少田赋对普通的农民是必须的。

朱由检做不到消除农业税,因为大明的科技还没有到那种程度。

但最起码,他可以把农业税控制在10%的程度。

不过,按照他的经历和记忆,一般农业税定在10%后,下面总会有一些虫豸会搞出暗税,将实际征收10%的农业税,搞成了名义征收10%,实际征收20%、30%的暗税收入。

这些额外的收入全进了地方的口袋,没有一分进入国库。

既然历史的教训都在,他就得好好防备这些虫豸。

“户部的计算,如果按照十赋一,明年国朝能岁入多少?”

朱由检假寐着开口,曹化淳一听,便主动看向了王承恩,王承恩也打开了户部汇总的文册,扫视一眼后念道:

“若是山陕两省的旱情迟迟没有消减,加上瀛洲和麓川新增耕地的赋税,那明岁国朝实入田赋约在六千万石,税银约四千二百万两,赋税折色约为七千万两。”

七千万两赋税,这样的岁入,清朝直到同治年间才达到,而大明却提前两百多年就达到了。

并且不同于清朝对百姓敲骨沥髓的榨取,大明是有意在降低赋税的。

如果按照清朝的征收方式,大明的税收能突破到一亿两。

眼下大明的赋税,尤其论国内原本两京十三省的赋税,实际不过占据总赋税的二分之一不到,约三千万两左右,而海外占据三分之二还多,约四千万两。

仅仅田赋,瀛洲、交趾、旧港三省田赋就达到了两千万石,折色为九百多万两,而金银矿税又占据了四百多万两。

三省本土百姓两千余万人,又贡献盐税、酒税、茶税约四百多万两,驻扎在旧港的市舶司又岁入三百多万两,前后相加就是两千万两。

剩下的两千万两则是由琉球府、辽东、河西和印度厮当的皇店贡献。

同样的人口,清朝靠着对内压榨,达到了五千万两的税收,而大明只收到了三千三百万两,并且大明是总人口和乾隆六年到十年的清朝差不多,光论两京十三省,大明人口还不如对方。

乾隆六年,仅两京十八省人口就达到了一亿四千万,而大明只有一亿两千万人。

乾隆年间的百姓,每个最少要交直接税三钱五分银子,而眼下天启年间的百姓,每个百姓只需要交二钱五分银子。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