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带孩子,就是在坐月子,脱不开身。
虽说只有四个人,但护卫他们的还有百余名锦衣卫缇骑,以及四十多个女官。
孩子闹腾,朱由检把朱慈烺和袁禧嫔、周素洁安排在了后面一辆车,至于他自己则是坐在了前面一辆。
今天为了陪家人踏青,他可是连奏疏都没有批阅。
这会儿趁着回城,刚好可以结余些时间来批阅奏疏。
这不、四轮的马车一平稳启动,朱由检就执着沾染朱墨的狼毫笔开始批阅起了奏疏。
第一份奏疏是南州衙门送上来的,主要是说移民的事情。
距离大明发现南州已经过去七年了,七年的时间,南州的人口和耕地、牧场也急剧上升。
天启十一年的时候,朱由检记得南州衙门只有三个县,人口不过三十余万。
但是今日这份奏疏里,南州的人口已经增加到了五十六万,这次南州知州柳成嗣送上来的奏疏,便是请求开府设县的。
现在南洋是一州三县十二镇六十村,人口上限差不多了,提升为府也的确可以。
想着、朱由检就给南洋批了回复,大致同意同意南州三县提升为三府,并且将十二集镇设县,六十村设为集镇,而后再开三百乡村聚集地。
这么一来,看似将南州的行政班子增加了许多,有些拥挤,但实际上南州的县镇乡村距离十分遥远。
由于南州的地形很有特色,属于东部亚热带山地,中部热带戈壁沙漠,南部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因此大明在南州的人口聚集情况实际上和后世的情况差不多,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与南部沿海地区,以及西南地区。
五十几万人分部在几千里的海岸线上,每个村和村的路程更是以天来计算,想要前往集镇都得坐好几天船,人口十分稀疏。
以当地的情况来说,按照眼下大明的标准,老实开发是可以承载两千万以上人口的,但南州上的土人并不多,三府十二县近二百万人的规模足够帮助大明控制当地,没必要继续深入。
真正需要大规模移民的,还是麓川、交趾和瀛洲。
尤其是瀛洲,其局势复杂导致朱由检至今不敢把杨文岳调回京城。
瀛洲人下克上的本性刻在了骨子里,偏偏当地的汉人经过几年迁移也不过区区二百万,占据瀛洲总人口比例仅仅只有不到六分之一。
虽说朱由检用印度厮当、南昆仑监察使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