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五百三十七章 欲言又止(2)

无男嗣,单她王妃的身份,只要诞下男嗣,齐王府就不存在争夺世子位的事情。

与其担心袁禧嫔,还不如担心刚才的两位主人翁,卫平阳和李韶禧

两人一个出身朝鲜大族,一个出身勋府的勋贵大小姐,希望她们两个不要也脾气火爆就行

想了想、朱由检在心底叹了一口气后,才对袁禧嫔道:“这几日政务繁忙,你就不用等我休息了。”

“臣妾遵旨”袁禧嫔带着一抹失望应下,不过她也没有多说什么。

至于朱由检,他只是示意了一眼王承恩,随后便带着王承恩出门了。

“恭送殿下离宫”

在众人的送声中,朱由检带人走出了后宫。

离了后宫后、朱由检如他所说的一样前往了承运殿,他今天可还有不少事没有办完呢。

如果不是卫平阳和李韶禧怀孕,他现在估计已经处理完几十本奏疏了。

“人丁兴旺总归是好的,不过朝廷的事情也不能落下。”

朱由检高兴自己有后代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了自家国事,而且还是一件相当要紧的大事办报纸。

报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看上去也很简单,朱由检之所以没在来到大明的一开始就办报纸,主要是因为当时大明的识字率不行。

后世统计识字率往往只是大概来笼统统计,比如说清朝中期识字率3%,晚期20%,但实际上识字率到底如何,这个问题得看识字标准。

研究古代识字率,一直以来的一个误区就是单纯讨论识字率而不讨论识字标准,在这点上就得提起近代的寻乌调查了。

在调查中,作者就特别注意学历和实际读写能力的区分,他调查入如下:

清末民初不识字的人口占据60%,识字人口占据40%。

看上去似乎很高,但如果按照标准细分,那只识名字的人口占据40%中的60%,识字二百以上的人口占据20%。

能记账的人只有15%,能不借助字典看三国等的只占据5%,能独立写信的只有3%,能做文章的只有1%。

可以看到,貌似识字率高达40%的清末民初,实际上真正有读写能力的其实不超过10%。

明代的情况与这个调查类似,但情况比清末民初好一些。

首先得益于朱元章和明代历代皇帝推广官学和私塾,这种基础识字班的数量很多,导致明末很多人认识一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