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六百一十一章 金铉返京(5)

忍不住对东站打量了起来。

汉人在建筑上并不拘泥一种形式,而是根据材料的变化而变化。

这一点,尤其是在明代工匠中显得特别灵活。

民间搭建木屋和篱笆是因为就地取材容易,造价便宜,而宫廷建筑也逃不脱这个因素。

秦汉隋唐几代的屋檐挑出墙壁,把墙壁压在屋檐以下的原因主要是当时的墙壁是版筑夯土结构,不能淋雨也不能独立承重,所以房子靠木框架支撑。

有的宫殿,还得把屋檐挑出去,给墙壁挡雨。

但到了明代,砖石技术已经开始普及,也开始走上民间大舞台。

这个时候砖墙已经开始独立承重,也防雨,自然没有必要被框架和屋顶所限制,所以框架被埋入墙体,结构也由木结构变成了砖木混合结构。

然后,这个时期的工匠就开始尝试让山墙(房屋两侧)开始高筑,因此形成了后世南方一带的“马面墙”。

当然,这对于喜欢“纯木”美学的人来说是一种退步,但对于明代百姓来说,他们更喜欢砖木混合结构下的山墙。

大明工匠的学习能力和改良能力很强,因此当混凝土出现后,工匠们也开始敢于创造以前不敢建筑的建筑。

高大的宫门,挑高的镂空

换而言之就是大明工匠开始以混凝土的方式,开始走入“石制”美学赛道。

石制美学赛道,那自然以西方的各种教堂、宫殿为最,那种进入其中高大的震撼感也算是西方人玩了两千年石头玩出来的独有美学,毕竟其它地方没有那么多合适的石材。

但还是绕了回来,只要有了材料,大明的工匠依旧可以做出不输于欧洲石制建筑的美学建筑。

如眼下,北京东站高十二丈,而它的主要出入口,都是具有东方特色的方形大门。

十二丈的挑高空间,让北京东站比紫禁城的皇极殿还令人震撼,让人觉得自己在其中十分渺小。

走出火车站的时候,那十二扇近六丈的高大方门也令人自觉渺小。

阳光从方门照进内部,给火车站染上了一丝出尘的味道。

“老师”

当金铉还在感叹大明工匠已经把混凝土玩出花的时候,熟悉却又有些陌生的声音在他身后响起。

他勐地转身一看,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十八九岁,身着青色圆领袍,皮肤有些小麦色的少年人。

虽然已经过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