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六百四十一章 反明同盟(3)

在商业和军事上的重要意义,使得该地从十六世纪开始,成为波斯萨法维帝国与印度莫卧儿帝国之间争夺的对象。

从十六世纪开始,坎大哈在波斯萨法维帝国和印度莫卧尔帝国之间数次易手,直到明军出兵占领咯坎大哈,两国的争夺才宣以明军坐收渔翁之利而结束。

当坎大哈被大明占领后,两国的矛盾也就不存在了,而这也是促成了两国和谈的原因之一。

“我们可以承担大明最直接的压力,但贵国需要防备的只有大明的仆从鞑靼人。”

“因此贵国必须撤走在波斯边疆的军队,以此来保障波斯可以和我们共同抵抗大明的入侵。”

莫卧儿的代表马维纳向奥斯曼帝国的阿拉合诉说着莫卧儿与波斯的窘迫,同时也说出了奥斯曼为什么要参与联盟的原因。

当林丹汗改旗易帜,成为大明蒙古国的时候,奥斯曼面对的压力就从蒙古人变成了蒙古人和大明人。

奥斯曼的海岸线尤为漫长,加上北部派兵支援需要翻越高加索地区,因此对于奥斯曼来说,一旦他要帮助己方的仆从国克里米亚和蒙古人为敌,那大明加入战争的可能性也就会增多。

最重要的是,其国内亲近大明的穆拉德四世苏丹已经去世,而接任他位置的苏丹被称为“易卜拉欣一世”。

易卜拉欣一世并不像穆拉德四世一样亲近大明,反而由于大明抢占了小西洋贸易线而对大明充满了不满。

这原本的不满,加上蒙古人影响到了奥斯曼帝国的奴隶贸易,自然就进阶成为了敌意。

可以说,三国之间充满了复杂的关系,但因为大明四面出击的做法,促成了三国联盟的开端。

“我们可以撤走在边境的大部分军队,条件是你们也必须撤走自己的军队,并且如果大明直接参与鞑靼人对我们的战事,你们必须想办法应对。”

奥斯曼代表阿拉合诉说着自己的需求,内容看上去十分正常且合计。

三国建立的同盟本来就是攻守同盟,需要做出保障的就是三国不再内斗。

撤走军队是三国在双方边境的第一步,只有这一步完成,并且大明继续向西方施压,才能促成第二步、第三步的进行。

“笃笃”

敲门声响起,屋内的三人都知道了这是外面人在催促,这说明附近出现了大明人。

不管是商人还是锦衣卫,总之大明面孔一旦出现,他们就必须离开。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