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番外篇(五)心如明镜(3)

万,人口增长率为总人口的2.23%

因此,金融司上疏提议,将朝廷雇工的最低工价提升至十五文,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提升至二十文。

同时,朝廷每年加印两千万两纸币。

这份奏疏被上奏后,皇帝朱由校并没有立马批复,而是写信将情况和内容发往了齐国。

腊月尾巴,齐王朱由检的回信到了皇帝朱由校手中。

天启二十九年正月初一的大朝会上,皇帝朱由校同意了金融司的奏疏,但同时将两千万两的印钞数额降低到了一千万两。

同时,户部尚书沈廷扬汇报大明朝田亩总数和人口数量。

截止天启二十八年冬月十五,大明共有耕地十一亿八千四百余万亩,牧场约六十亿亩,人口两亿一千四百余万,其中汉人一亿九千二百二十四万。

比较天启二十三年,大明增加约八千万亩耕地,两千万人。

当然,在过去五年里,大明也对外迁移了三百七十二万余人,因此增长人口应该是接近两千四百万。

五年增长王朝十分之一的人口,这样的人口增长离不开大明的医疗和百姓生活质量的提升。

不管每个时代,生育困难的原因都是环境问题。

在大明这种半工业半农业的环境下,土地就是生产资料,而新生儿一旦降生,朝廷就会分三亩耕地作为贺礼。

三亩耕地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就是巨额财富,在拖拉机下乡的背景下,种三亩地并不花费太多力气,最少相比以前那种人扛犁地的情况来说是这样。

养活一个婴儿,一亩地足够了,因此官府分的三亩地,等同是给一个家庭添加两亩地的收入。

这还只是开始,等孩子入了户籍本后,他也就是生产队中的一员了。

生产队每年开垦出来的土地,也都有孩子的一份。

正常来说,哪怕是每年只分两分地,那到十五岁也有三亩地了。

这三亩地加上官府贺礼的三亩地,合计六亩地。

这些地最少在孩子上完中学前都归其父亲管理,到了中学后,如果还想继续深读大学,其父亲还能再拥有五年的土地使用权。

而且,让孩子上大学,是能最大利益化的一个流程。

只要上了大学,住宿和吃饭问题就都由学校解决,家庭只需要支出书本费和学习中需要的笔墨纸张费用就足够。

大明的教育成本是极低的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