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被码头和远处的县城所吸引。
东港码头并不大,能容纳的船只也极为有限,毕竟这里处于大明疆域的最边缘,而且四周没有敌人和海盗,可以说是个混吃等死的地方。
在夏完淳看来,如果朱慈烺真的想要步入庙堂,他应该去可以建立功绩的地方。
“我觉得这里很好,你不觉得吗?”
朱慈烺走在码头上,看着来来往往穿着江南纺织布衣的百姓们,他从没有觉得这么放松过。
这里的移民基本上都是浙江一带的移民,因此码头上贩卖的小吃,还有茶铺的一些茶叶的产地都以浙江为主。
好在到了天启三十五年,大部分百姓都是上过官学的,因此官话的口音很轻,不至于让朱慈烺遇到听不懂的尴尬境遇。
普通的码头被他们转了几圈,基本上没太多可看的。
和中原一样,整个码头都由水泥生铁构建,唯一不同的就是远处的方丈县没有城墙,所有房屋没有遮挡的就能暴露在他们的眼前。
朱慈烺走了走,从码头走到县内,县内的许多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和大明差不多。
熟悉的人力抬举拦路杆,熟悉的水泥地,熟悉的十字路口和十字路口上的摆钟。
一些等待客人的四轮马车,有的是敞篷的,有的是带顶的。
除了它们,还有天启二十五年兴起的齐国公共马车。
两匹肩高一米五以上的大挽马拉拽着上下两层,可以坐十个人的公共马车在城内以固定的路线行走。
只需要一文钱,你可以坐到任意站点下车,基本和后世的公交车差不多。
这样的城市公共交通,都是朱慈燃从齐国学来的东西。
朱慈烺和夏完淳上了一辆公共马车,他们坐在二楼,可以露天的看到四周风景。
按照规制,方丈县的主干道只能有八丈,辅道六丈、街道四丈,巷道两丈。
朱慈烺他们要前往县衙,因此走的路基本是主干道和辅道。
坐在二层,感受着前面吹来的风,朱慈烺和夏完淳好奇打量街道两侧。
其实各地的街道两侧都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各种花卉、成衣、吃食的店铺。
朱慈烺在过去的七八年里,利用暑假和寒假去了大明铁路和轮船能抵达的各种地方。
从最北边的岭北,到现在最南边的南州,在他看来,百姓们过的都还算不错,只是对于一些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