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番外篇(十一) 金玉其外(4)

不是官话,入眼之处无不是穿着明装汉服。

这么走是很难了解当地的情况了,因为大明对瀛洲的教化已经从上到下了。

好在他出发前从夏允彝口中了解过,眼下瀛洲百姓有一千七百多万,其中国民和被赐予国籍的嫁汉女有九百余万,剩余八百余万基本都是瀛洲本土百姓。

原本他还不信,但是现在看来,事实真的如他所看到的一样。

如果光从语言、文字和穿着、习惯来看,瀛洲百姓已经尽数被朝廷教化了。

“父亲曾经说过,瀛洲之民,自古便有以下克上之举。”

“眼下虽然瀛洲八百万百姓已经被教化,海外数百万百姓也依附我国朝诸藩,但不可不防,不可不谨慎。”

朱慈烺对朱慈烜和朱慈炯说着自己的看法,同时也看着四周说道:

“我虽然还没有去田野之间,但听闻夏长史说,瀛洲百姓一千七百余万,而耕地不过四千万。”

“这四千万田亩,又有几近七成在移民及其家眷手中,而八百余万瀛洲土民不过拥田一千二百余万亩。”

“长此以往,这瀛洲安有不乱之理?”

朱慈烺说着,同时顿了顿,然后满怀忧虑道:

“国朝对土民的态度向来严苛,我前些日子在宫中陪皇伯父下棋时,曾经看过户部交上来的黄册、鱼鳞图册。”

“国朝虽有田地十四亿亩,但国朝两千二百余万土民却仅有八千余万亩土地,国民则坐拥十三亿余亩。”

说到此处,朱慈烺语重心长:

“这平均下来,国民几乎人均七亩,而土民不过人均不足四亩。”

“不过就是三亩的差距罢了,这有什么的?”

朱慈炯不解,在他看来人均三亩有余已经足够土民吃好过好了,只是他一开口便被旁边的朱慈烜说道:

“炯哥儿未曾下过田地,也少去乡野,不知道这一人多出三亩代表什么。”

“就拿你我在顺天大学耕读时的情况来说,三亩田地能产五石谷物,而五石谷物能多养活两个人。”

“土民手中的田地,仅仅能让自己过好,一旦他们想要繁衍,那”

朱慈烜没有继续说下去,但经历过耕读的朱慈炯立马就了解了他的意思。

“所以大哥和二哥的意思是,未来土民会”

“好了,这些事情我们能看到,大兄和父亲、皇伯父他们不可能没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