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91章 鸟尽弓藏(6)

很难做到。

南京城这一百里长的城墙,想要全部站满,最少得肩并肩的站六万人,若是想要守住,非二十万人难以办到。

即便当时南京外城还有大片耕地,可以养活南京之中数十万人,但时间上已经来不及。

一想到这里,朱高煦便忍不住的往如何尽快结束靖难之役去想。

他对朱允炆已经不抱期待,而靖难之役又毫无疑问葬送了朱元璋花费二十几年训练的数十万精锐健卒。

朱高煦不希望这些健卒葬身中原,因为他们本该被大明朝用于开疆拓土。

只是面对日后的局面,朱高煦更不愿意让朱允炆将刀剑架在自己脖子上。

有的时候,即便他不想,但命运却容不得他。

哪怕他愿意去死,可朱棣呢?朱高炽呢?

历史上的朱高煦可不是左右朱棣发动靖难的主要推手,真正推动朱棣靖难的人是朱允炆。

只要朱允炆削藩念头不变,朱高煦就必须要做准备。

既然知道事情必然发生,而他无法阻止,那他只能尽力将靖难之役的影响缩小到最小。

朱高煦不是很精通理科,但作为当过两年兵的人,他也大概了解火器的进程。

蒸汽机、后膛枪、火车什么的他弄不出来,但想要联合工匠制作燧发枪、火绳枪还是有可能的。

只是眼下的他没有属于自己的人和地盘,他所能做出来的一切都不能在现在做出来,不然就是为朱允炆做嫁衣。

论体量,眼下的大明手工业可以完爆整个世界。

仅朱高煦了解的情况来看,去岁洪武二十六年,仅税粮便收缴三千二百余万石。

工部及民间冶铁作坊一共产出三千余万斤铁料,这些铁料大多投入农具,仅有少量投入军工生产。

可就是这少量铁料,最后却生产出了甲胄一万三千多副,马步军刀两万一千把,弓三万五千余张,箭矢一百七十万支。

此外,还有揽口铜炮就有一千门,手把铜统一千把。

要知道,这点产量只是定额制造来以备不时之需的,因此许多工匠都没有参与制作甲胄火器。

可如果爆发战争,这些作坊将会满负荷制作甲胄火器,而这个速度和产量朱高煦也曾从奏疏中看过。

五军都督府麾下的每个都司,若是全力打造甲胄和火器,每个月能制造甲五千套,火炮数百门,铜铳数千把,诸多都司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