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35章 新衣(3)

昌都站在稍远一些的安全区域,屏息凝神地看着。

这是工厂迈向自主生产的关键一步,成败在此一举。

“开始上料!”邹师傅声音低沉地发出指令,打破了寂静。

学徒们立刻行动起来,按照邹师傅反复交代的“底焦—铁料—层焦—熔剂”的顺序,开始通过加料口向炉内分层投料。

最先投入的是大块的焦炭,作为底焦,它们是炉温的基础。接着,工人们用铁锹将分类好的生铁锭、废钢、回炉料按照计算好的比例投入。

每铺一层金属料,就再加一层焦炭和少量的石灰石,石灰石是熔剂,用于造渣。

炉料在炉内逐渐堆积,发出沉闷的撞击声。

邹师傅紧盯着加料口,不时用手比划着,控制着每一层的厚度和均匀度。

“停!底焦够了!”

“铁料,铺平!”

“层焦跟上!石灰石撒匀称!”

他的指令简洁而精准。

整个上料过程,像是一场庄严的仪式。

学徒们也都非常安静,只是看着握着工具有些发白的手,知道他们现在非常紧张。

所有炉料加注完毕,加料口被沉重的盖板封死。

“点火!”邹师傅深吸一口气,发出了最关键的命令。

一个学徒用长杆将引火的木柴从风口送入炉内底焦底部。

很快,一股淡淡的青烟从炉顶冒出,随即变成了浓烈的黑烟,伴随着焦炭被引燃的噼啪声。

鼓风机开始向炉内送风,风声骤然加剧,炉内的火焰呼啸声清晰可闻。

浓烟逐渐变为黄烟,最后变成了灼热的红黄色火焰,从加料口和风口窥视孔喷涌而出,带着令人窒息的热浪。

炉体开始发烫,周围的空气被炙烤得扭曲起来。

邹师傅像一尊铁铸的雕像,岿然不动地站在炉前,尽管热浪扑面,他依旧透过风口上的窥视孔,紧紧盯着炉内火焰的颜色和形状。

他看的不是温度计,而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火色”——火焰白亮刺眼,说明炉温高;火焰发红发暗,则说明炉温不足或焦炭燃烧不充分。

这是无法用仪器衡量的经验。

也是自古传下来的智慧。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炉内的呼啸声越来越响,温度已经升到了足以融化钢铁的程度。

“准备出铁!”邹师傅根据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