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了。
遇到个水灾旱灾,颗粒无收都有可能遇到。
所幸灵溪村所在的镜山县地处江南鱼米之乡,气候温润,一年能种两季。冬春时节改种油菜,一亩地也能卖个一两五钱银子,刨去成本,一年也能多进账二百多两。
满打满算,一年四百两左右的收入,便是这个“小地主”家的全部收入了。
这还是这个世界白银并不稀少的原因,所以看着挺多。若是换作前世的古代,折算下来,恐怕都没有一百两银子。
一算账后,陈立也终于明白,前世某些朝代,拼了命也要把田地挂靠在举人名下避税。
这还是身处江南富庶地区,还是相对比较低的三成税。这要是乱世,那可就真是世不欲活人了。
苛政猛与虎啊!
陈立感慨。
要想多赚钱,他能想到的,要么就是增加田亩,要么就只有提高单产的办法。
增加田亩,先不说此时家里的存银早就被父亲折腾完了,就算是有,不是遇到大灾大难,哪个又肯卖田卖地。
只有他老爹脑子不正常才愿意。
那就只剩一条路了。
前世,陈立也是出身农村,对农事并不陌生。
高中时回家还经常帮父母做农活,只是后来考上大学,又进厂当了牛马,才没有再接触。
凭借着前世的记忆,他愣是靠着一年一年的谷种筛选培育和沤肥,十余年时间,在这个普遍产量三四百斤一亩的地方,将每亩产量提升到了七百斤,近乎翻了一倍。
穿越第三年。
陈立十七岁,家里恢复了些,又攒了些银子,母亲给他说了一门亲事,是隔壁村一名老秀才的女儿。
据说,昔年也是地主之家,只是他这个老岳父,读书脑子读傻了。文秀才便考了二十年,举人一辈子都没考上,再加上三兄弟分家,逐渐也就家道中落了。
本来,陈立对这种包办婚姻挺反感的。
自己都不知道对方长什么样、性格怎么样,就要娶对方过门,过一辈子,实在难以接受。
但耐不住母亲的唠叨,最后,陈立塞了给媒婆五两白银,让媒婆偷偷安排两人见了一面,待了半天时间。
虽然蒙着白纱,但隐隐能看到模样端庄美丽。更难得是,随老秀才读了不少诗书,知书达礼,落落大方。
一番相处,陈立欣然接受这门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