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246引擎试车(2)

曾跟着导师使用过几家大型工业集团的试车台,对此有所了解:像发动机引擎测试需要的常规配套仪器,有好几种都需要根据测试项目的不同要求进行提前的定制化采购,周期动辄就是3-6个月。也就是说,在电推力系统的研究项目还没有什么进展,甚至可能项目还没有启动的时候,公司就已经着手进行了配套设施的建设。

若不是有眼前实打实的成绩,真不知道该说是高瞻远瞩,还是好高骛远。想来想去,恐怕只能归结于公司对所储备的技术基础有信心。不过的确是给力,研发组的同事有时候闲暇时聊上几句,也会提到这个话题。

赞同者比较多的一种看法是公司在外面肯定还有一个精英研发团队,偏向于理论研究路线,否则这种含金量十足的前沿项目,技术框架和方向都已经确定,缺的只是试验和材料选择方案,想单纯靠钱去买根本是不可能的。暂且不提几个航天大国对此类敏感技术的严格管制,能够研究出这种技术的团队,就算经费有缺口,应该也很容易找到赞助。当然,这种说法也有逻辑不通的地方,被持不同看法的研究员吐槽。但是,越是没法得到一致认可的解释,越是让大家对公司有神秘感,还有莫名的期待感。

当然,这些话题和八卦也只能是同个项目组成员之间偶尔进行,每个人都签订了严密的保密协议,对外片语只言都不能涉及保密内容。实际上,就算同组成员,根据各自的专业和所负责的部分,接触的科技资料也有所不同。公司为此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保密管理制度,蓝本来自军方的保密制度,这方面国内的经验丰富。

而作为底牌,坐镇超算中心的小卡对园区的监控是纳米级的,对敏感数据的任何操作都无所遁形。实际上,已经有十多名来自同行或情报公司的潜伏者被它抓了现行。作为报复,有好几家公司服务器的核心配件被电击穿,数据被彻底擦除,还有几家情报公司的老板发生了各种花式触电的意外。对方主动挑衅作死,触动了小卡的正当防卫标准,就怪不得别人,除非躲到一个没有电网还得屏蔽电磁信号的地方,或许能躲过一劫。

见运转情况稳定,一直在后面旁观的陈文浩走过来,向项目组成员表示祝贺,虽然有外星黑科技资料打底,但是这项技术比起之前转化的要复杂许多,难度明显要上了一个阶梯,项目组成员能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就将其初步消化和具象化,他已经很满意了。这些成员都受过严格且专业的精英化科技教育,比起业已成名的专家来说,他们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对研究大方向的判定和把握上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