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文人的精神。就像这卷诗,它经历了宣和之乱、靖患之难,却依然能在江南的烟雨里绽放墨香——这就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力量啊!”她的弟子们会注意到,每当这时,书斋里的蟾蜍砚滴总会对着那卷古轴,仿佛在静静聆听跨越时空的对话。
雨停了,江南的阳光透过“墨香斋”的窗棂,洒在案头那卷刚被专家鉴定为唐代真迹的古诗卷轴上。纸张的黄褐色在阳光下愈发清晰,行书字迹仿佛活了过来,在纸面上流转。林夏轻轻抚摸着卷轴边缘,指尖传来纸张的粗糙质感,心中却仍有一丝不安萦绕——刘老板虽已放弃,可她总觉得这卷轴背后,还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这天清晨,林夏像往常一样来到铺子,准备对卷轴进行更细致的修复记录。她戴上白手套,将卷轴缓缓展开,阳光透过放大镜,在诗句旁的空白处投下光斑。忽然,他注意到“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诗的右侧,有一个极其微小的符号,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那符号像是一个简化的“山”字,又带着几分扭曲,边缘被岁月磨得有些模糊,若不是光线恰好落在那里,恐怕永远不会有人察觉。
林夏心中一紧,他立刻找来高倍放大镜和专业的照明设备,仔细观察那个符号。符号周围的纸张颜色与其他地方略有不同,似乎是用一种特殊的颜料绘制,经过多年的氧化,才变得如此隐蔽。他又翻阅了大量关于唐代古籍符号的资料,却始终没有找到与之匹配的记录。
“难道这是某个秘密组织的标记,还是诗人留下的特殊线索?”林夏喃喃自语,心中的疑惑越来越深。他想起周老曾说过,这卷轴是从一个老户人家收来的,或许那个老户人家知道符号的秘密。于是,他立刻联系周老,询问关于那个老户人家的更多信息。
周老回忆了许久,才缓缓说道:“那户人家姓陈,住在江南郊外的一个小村庄里。当年我去收卷轴时,陈家老人已经病重,他只说这卷轴是祖上传下来的,要好好保管,至于其他的,就没再多说。后来我再去那个村子,却发现陈家已经人去楼空,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
线索似乎就此中断,但林夏并没有放弃。他决定亲自去那个小村庄看看,或许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几天后,林夏收拾好行李,按照周老所说的地址,来到了江南郊外的陈家村。村子不大,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可空气中却透着一股荒凉的气息。许多房屋都已破旧不堪,路上也很少见到行人。
林夏挨家挨户地打听陈家的消息,村民们却都摇头表示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