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管数:40联装,采用模块化定向器设计,便于后续的再装填和维护。
底盘:考虑采用陕汽sx21506x6越野卡车底盘,具备良好的公路和野外机动性。
射程:基本型火箭弹射程不低于20公里,未来改进型争取达到30-40公里。
火力效能:一次齐射40发122毫米火箭弹,能够覆盖并摧毁一个标准步兵营的防御阵地。再装填时间要求控制在15分钟以内。
火箭弹技术:需要火炸药研究室攻关,研发新型复合固体推进剂,提高比冲和燃烧稳定性。战斗部可配备高爆榴弹、子母弹、钢珠杀爆弹等多种类型。
火控系统:要具备自主测地、定向、定位能力,初步集成简易弹道计算机,实现半自动操作,大幅缩短射击准备时间,提升打击精度。
这部分需要光电研究室和电子与信息工程研究室协同攻关。”
20公里射程!
40联装!
半自动火控!
这已经完全超越了“卡秋莎”的概念,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任务的艰巨性可想而知。
但是没有人退缩。
何建设、秦怀民等人迅速在心中盘算着需要调动哪些资源,协调哪些部门。
就在大家还在消化“风暴”火箭炮带来的震撼时,林默放下了粉笔,回到座位,说出了让整个会议室陷入死寂的一句话:
“最后,我提议研究所启动一项前瞻性探索项目,代号‘天眼’,目标是——研发无人机。”
“无人机?”
这个词对在座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极其陌生,连秦老也露出了疑惑的神情。
他所理解的无人机是超大型的那一种侦查无人机。
现在的红星厂虽然体量上来了一些,可压根没有办法去做这个。
林默知道这个概念的超前性,他耐心地解释:
“顾名思义,就是不需要飞行员登机驾驶的飞行器,它可以通过无线电遥控,或者依靠预设程序自主飞行。”
“当然了,我这里提到的无人机是中小型无人机。”
他看向光电研究室的李卫国和孙伟良:“‘天眼’项目初期,可以由光电研究室和电子与信息工程研究室牵头,轻武器研究室协助。”
“想象一下,”林默缓缓说道:“在前线,我们的战士不需要冒着生命危险抵近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