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的淞沪及京沪杭国防工事,也进入了最后的冲刺和检验阶段。
了解过鬼子的进攻路线,吕牧之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些工事在未来那抗战中的分量。
利用自己前世土木工程师的专业知识,结合当前能调集的最佳材料和施工力量,亲自督导,力求将这些防线打造成吞噬鬼子的血肉磨盘。
这一日,吕牧之亲临杭州湾北岸的金山卫海域。
这里地势平坦,滩涂开阔,沙质坚硬,是鬼子登陆的理想地点。
呈现在自己眼前的,已非昔日的荒凉海滩,而是一座座由钢筋混凝土打造的壁垒。
金山卫海滩的反登陆防线纵深配置,层次分明。
最前沿的水际障碍,是交错布置的菱形砦(反坦克水泥桩)和钢制轨条砦,用来阻挡日军登陆艇的船底。
滩头阵地上,密布着由坚固混凝土浇筑的机枪堡垒,堡垒半埋于地下,射孔经过精心设计,拥有极佳的交叉火力视野,覆盖了整个潮间带和滩头。
堡垒之间由堑壕和交通壕连接,像蜘蛛网一般四通八达,壕内设有射击位、防炮洞和物资储备点。
同时,吕牧之在滩头后方构筑了数个配备火炮的永备核心据点,作为炮兵阵地。
这个炮兵阵地拥有厚达数米的钢筋混凝土顶盖,足以抵御大口径舰炮的轰击,也不会受到鬼子航空兵的骚扰,射口朝向金山卫海滩,射击诸元早已算定,火力可以覆盖到每一寸海滩。
整个金山卫防线,吕牧之的要求是,即便被分割包围,每个支撑点也必须能独立作战一周以上。
离开海岸线,吕牧之又马不停蹄地视察了内陆的吴福线(苏州至福山)和锡澄线(无锡至江阴)。
这两条防线依托江南水网地利,构成了保卫金陵的陆上屏障。
工事沿着预设阵地蜿蜒展开,主体是由高标号水泥、优质钢筋和坚硬条石构筑的永备机枪工事和炮兵观测所。
碉堡多为半地穴式或巧妙地利用自然地物加以伪装,顶部覆盖着厚厚的土层和植被,增强了隐蔽性和抗打击能力。
碉堡群并非孤立存在,往往与宽阔的反坦克壕、密集的铁丝网、雷区以及经过改造、可用于阻滞的河道水系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
防线后方,道路进行了必要的整修和拓宽,以便预备队的快速机动和后勤补给。
站在一处刚刚完工的重机枪堡垒内,吕牧之望着眼前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