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33章 教谕借书探虚实,文萱答疑心波(4)

指着页脚一处极不起眼、

几乎被磨去的铅笔小字

(实则是苏惟瑾以前用烧过的柳条炭偷偷写的)问道:

“此处‘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历来注疏皆言蟋蟀避寒而迁,

乃物候之象。

然此旁有一极小注曰‘非止物候,

亦见民生之艰,步步退守,终无立锥’。

此解新颖深刻,不知出自何典?

或是张公子有何高见?”

她美眸一瞬不瞬地看着苏惟瑾,

这个问题看似请教,实则暗藏机锋。

既问出处,又问见解,

更隐隐指向这注解是否真为张诚所作。

苏惟瑾心下凛然,

这赵小姐果然心思缜密。

他略作思索状(实则超频大脑已调出相关所有资料并生成最佳应答方案),

恭敬答道:

“回小姐话,此乃小人昔日誊抄时,

偶听少爷与友论诗,

提及此句,言其字面写虫,

实则写人。

农人一年辛苦,至秋末冬初,

竟如蟋蟀般,从田野退至屋檐,

再退入户内,最后连床下之地亦被寒气侵袭,无处可躲。

小人觉得此言极是,又恐忘记,

便胡乱记下一笔,污了书籍,请小姐恕罪。”

他这话滴水不漏,

既把“原创”推给了虚无缥缈的“少爷友人”,

点明了注解的深意,

又解释了自己记录的缘由,还顺带请了罪。

赵文萱眼中异彩一闪而过!

这解释,完全契合了她对这首诗的深层理解,甚至更透彻!

她强压激动,

又翻到十三经注疏中尚书尧典一篇,

指着一处关于“羲和历象”的复杂注解争议处:

“此处关于‘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推算,

郑玄注与王肃注颇有分歧,

历来莫衷一是。

不知小九哥可曾听张公子更倾向于哪一说?

或有其他见解?”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