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畏畏缩缩,只敢躲在后面,到后来也敢呐喊着挥动并不顺手的弯刀,冲向被肖尘冲散打懵的敌人。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士气往往比装备和人数更重要。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核心就在于士气的此消彼长。
每个士卒在混乱的战场上,视野有限,真正需要面对的往往只是眼前的几个敌人。
一旦前方有人溃逃,恐慌便会像瘟疫一样蔓延,后面的人甚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会跟着逃跑。
求生的本能会让他们扔掉一切负担,只求比同伴跑得更快,结果就是兵败如山倒。
至于临危不乱、反身搏杀,那通常需要极高的勇气,非普通士卒所能为。
这支近千人的队伍,终究以步兵为主,骑兵仍是少数。肖尘让王勇明确了军功标准:能跟上队伍、在战斗中出了力的,才算有军功;那些掉队、畏缩不前的,死了也就死了,没人顾得上。
一时间,为了军功(以及更实际的——从敌人尸体上搜刮食物和财物),士兵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反正有那位如神似魔的“将军”顶在前面摧枯拉朽,他们只需要跟着冲上去劈砍补刀。动作快的,能抢到斩获;慢的,只能在尸体上再捅几下;更慢的,连汤都喝不上。这种近乎“抢功”的氛围,反倒阴差阳错地催生出一些野蛮的血勇之气。
从未有人质疑肖尘的身份。在这绝境中,谁能带领他们活下去,谁能带他们打胜仗,谁就是将军。
肖尘手里,算是初步有了一支能打“顺风局”的队伍。
至于逆风?至少在目前,有他在,就不存在逆风。他了解到,入侵的蛮军对外号称两万铁骑,实际兵力大约一万出头。
之所以能打得边境守军抬不起头,根本原因在于守军士气低迷,未战先怯,高级将领带头逃跑,导致全线崩溃。
但凡有几个硬气敢战的将领,凭借坚城,这一万骑兵想要攻城掠地也绝非易事。
连续两日的征战,在身后上千士卒日益崇拜、如同看待神祇般的目光中,肖尘胸中的豪情也越来越盛。
哪个华夏男儿没有做过驰骋沙场的梦?
此刻,他觉得自己或许真能带着这群残兵,做点什么,也不枉来这世界一遭。
于是,他给这支队伍起了个名号——“威武军”。一路朝着主战场的方向推进。
士兵们经常能听到他们敬爱的将军,在马上随口吟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