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那势利的房东婆子脸色好看了不少。然后,她购置了一些质量尚可的棉布、丝线和小号的绣绷。贫民窟条件简陋,没有宽敞明亮的绣房,她只能在白天借着门口透进来的天光,或者晚上就在那盏昏黄的油灯下,一针一线地开始她的“事业”。
起初,她绣些最简单的手帕、枕套花样,牡丹、鸳鸯、喜鹊登梅,这些寓意吉祥的图案在平民中很有市场。她手艺精湛,哪怕是最普通的图样,经她的手绣出来,也格外生动细腻。她不敢要价太高,一块绣工精巧的手帕,只卖几十个铜板,比市面上普通的贵不了多少,但胜在精致。
她带着绣好的第一批成品,去了那个位于贫民窟边缘的、嘈杂混乱的绣品集市。市场里多是些粗手大脚的妇人,卖的也多是些粗糙的机绣或手工拙劣的货色。林婉贞的出现,起初引来一些好奇和打量。她虽然衣着朴素,但那份与生俱来的优雅气质和谈吐,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但她态度谦和,不卑不亢。有人来问价,她便耐心介绍。她的绣品确实出色,很快就有识货的人买走了几块手帕。虽然收入微薄,但捏着那几十个还带着体温的铜板,林婉贞的心中却充满了踏实感。这是靠自己的双手挣来的,干干净净。
渐渐地,林婉贞的绣品在小集市有了点名气。有些家境稍好、讲究些的姑娘媳妇,会特意来找她买绣品。甚至有一家小裁缝铺的老板娘,看中了她的手艺,主动提出合作,定期从她这里收购一些绣好的衣领、袖口等配件,价格也比零卖稍高一些。
生活依然清苦,但至少不再像之前那样朝不保夕。每天,林婉贞忙着刺绣、操持家务,莹莹则乖巧地在一旁学着认字、做些简单的女红,或者帮母亲分线。偶尔,林婉贞会用卖绣品赚来的钱,买一小块肉,或者称一点糖果给莹莹解馋。破旧的棚屋里,开始有了些许平淡而温馨的气息。
齐福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恰好”路过,有时送一小袋米,有时是一包点心,有时甚至是一小坛自家腌制的酱菜。他从不进屋久留,放下东西,简单问候几句,便匆匆离开。林婉贞心中感激,却也明白齐家的顾忌,每次只是真诚道谢,从不主动索取或打探什么。她知道,这份暗中持续的接济,是她们母女能在这贫民窟站稳脚跟的重要支撑,尤其是在她刺绣收入还不稳定的初期。
---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深秋。
沪上的秋天,雨水渐多,贫民窟的道路变得更加泥泞难行。连绵的秋雨带着彻骨的寒意,从板房的缝隙中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