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的山河,有有趣的故事,还有关于“平等”、“自由”的新思想,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她。齐哥哥给的这本书,像是一扇窗,让她看到了陋巷之外的天地。
“喂,你看的是什么书?”一个怯生生的声音在旁边响起。
莹莹抬起头,看到一个面黄肌瘦、穿着打满补丁单衣的女孩站在旁边,正好奇地看着她手中的书。这女孩叫小娟,家里是拉黄包车的,学费全靠教会减免。
“是新式国文。”莹莹往旁边挪了挪,让出一点位置,“你要一起看吗?”
小娟犹豫了一下,小心翼翼地坐了下来。她认得一些字,但不多,莹莹便耐心地指着字教她认,偶尔解释一下句子的意思。两个女孩头挨着头,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阳光洒在她们身上,暖洋洋的。
这一幕,被站在二楼走廊的李先生看在眼里。她扶了扶眼镜,心中暗自点头。这个莫莹莹,不简单。身处困境而不自弃,待人平和而无谄媚,是个有韧性的孩子。
放学铃声响起,女孩们如同归巢的雀儿,欢快地涌出校门。
莹莹和小娟道别,独自一人往回走。路过巷口的杂货铺时,她停下脚步,从书包里小心地掏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她省下来的几文钱。她走进店铺,对坐在柜台后拨弄算盘的老板娘细声说:“婶婶,我买一小块墨。”
老板娘认得这个住在棚户区却总是干干净净、说话礼貌的小姑娘,也知道她家境不好,便和气地指了指角落里最便宜的那种小方块墨:“那个两文钱一块。”
莹莹付了钱,拿起那块小小的、粗糙的墨锭,如同捧着珍宝般放进书包。母亲教她写字,一直是用树枝在地上划,或者用清水在石板上写。她很想试试,用真正的墨,写在纸上的感觉。
回到家里,林氏正在灶台前忙碌,准备着简单的晚饭。见女儿回来,她擦了擦手,露出温柔的笑容:“回来了?今天在学校怎么样?”
“先生夸我书背得好。”莹莹难得地露出一丝小骄傲,将买墨的事情告诉了母亲。
林氏看着女儿亮晶晶的眼睛,心中既酸涩又欣慰。她摸了摸莹莹的头:“好,等吃完饭,阿娘教你磨墨。”
晚饭是稀粥和一小碟咸菜。母女二人安静地吃完。收拾妥当后,林氏找出一张稍微平整些的旧报纸,又将一个破了口的小瓷碗当作砚台。莹莹珍重地拿出那块墨,按照母亲的指导,加了一点清水,小手握着墨锭,轻轻地、一圈一圈地研磨起来。
黑